瞽论
拼音gǔ lùn
注音ㄍㄨˇ ㄌㄨㄣˋ
繁体
基本解释
不明事理的言论。谦词。 清 冯桂芬 《复庄卫生书》:“瞽论如是,藉求是正。如有以发我矇,固所愿闻耳。”
基本含义
- 瞽论是一个古代成语,意思是没有根据或没有依据的言论。形容人说话没有根据,言之不准确。
详细解释
- 瞽论指的是没有事实根据的言论,也可以形容人缺乏理智和判断力,说话不准确。这个成语源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瞽瞍瞽论,无乃大哉!”瞽瞍是古代的盲人,瞽论指的是盲人胡乱说话的意思。后来,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形容没有根据的言论。
使用场景
- 瞽论常用于形容没有根据或没有依据的言论。可以用来批评那些说话不负责任,没有事实依据的人。
故事起源
- 据《左传》记载,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91年,那时候的齐国国君襄公听信了宫廷内的谗言,冤杀了大夫颜回。当时,有一个叫瞽瞍的盲人,他闻讯后前来劝谏襄公,告诉他不要相信没有根据的言论。瞽瞍说:“瞽瞍瞽论,无乃大哉!”意思是说,盲人胡乱说话,难道不是大错吗?这句话后来成为了成语瞽论。
成语结构
- 瞽论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瞽”是名词,表示盲人;第二个字“论”是动词,表示论述、说话。
例句
- 1. 他的言论完全是瞽论,没有任何根据。2. 不要听信那些瞽论的言论,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记忆技巧
- 记忆成语“瞽论”的方法可以是联想。可以想象一个盲人在胡乱说话,没有根据,这样就可以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继续学习其他有趣的成语,了解它们的起源和用法。一些常用的成语包括“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等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的猜测完全是瞽论,没有任何证据支持。2. 初中生:老师告诉我们要避免瞽论,要有事实依据才能说话。3. 高中生:在论文中,我们要避免瞽论,要有充分的调查和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