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三耳在词典中的解释
sāněr

三耳

拼音sān ěr

注音ㄙㄢ ㄦˇ

繁体

基本解释

  • (1).传说 隋 董慎 被冥府追为右曹从事,召 常州 秀才 张审通 掌书记。 慎 令为判,申天府。有黄衫人持天符云,所申不当。 慎 怒,以方寸肉塞其耳。 审通 再判之,后有天符来云,甚允当。 慎 喜,命左右割去耳肉,令一小儿擘为耳,安于额上,曰:“塞君一耳,与君三耳,可乎?”后 审通 复活,觉额痒,涌出一耳,尤聪。时人笑曰:“天有九头鸟,地有三耳秀才。”后即以此为典,谓人聪明颖悟,异于往常。 宋 苏轼 《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须防额痒出三耳,莫放笔端风雨快。”参阅 施元之 注 苏 诗引 宋 张君房 《脞说》。
    (2).谓两耳之外别有一耳,主听。为 先秦 名家诡辩论题之一。《孔丛子·公孙龙》:“ 公孙龙 言臧之三耳甚辨析。”

基本含义

  • 形容人耳聪目明,能够听到和看到别人听不到和看不到的事物。

详细解释

  • 三耳一词源自《庄子·外篇·齐物论》中的一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说,一天能够听到道理,就可以死了。这里的“朝闻道”指的是能够领悟道理的人,而“夕死可矣”则表示他们的智慧已经达到了极致,没有什么可以再学习的了。后来,人们将其引申为形容一个人聪明过人,能够听到和看到别人听不到和看不到的事物。

使用场景

  • 三耳一词通常用来称赞一个人聪明睿智,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和内涵。可以用在形容一个人的智慧过人,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和内涵的场景中。

故事起源

  • 《庄子·外篇·齐物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著作之一,其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被引申为成语“三耳”。

成语结构

  • 三耳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殊的结构。

例句

  • 1. 他真是个三耳之人,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2. 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法真是独特,他是个三耳之人。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三耳”与一个聪明、智慧的形象联系起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庄子的其他著作,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个三耳之人,每次考试都能取得好成绩。2. 初中生:我希望成为一个三耳之人,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3. 高中生:他是个三耳之人,能够看到事物背后的深层次含义。4. 大学生:作为一个学习者,我们应该努力成为三耳之人,不断学习和成长。

拆字解意

三耳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