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承旨在词典中的解释
chéngzhǐ

承旨

拼音chéng zhǐ

注音ㄔㄥˊ ㄓㄧˇ

繁体

基本解释

  • (1).亦作“ 承指 ”。逢迎意旨。《韩非子·八奸》:“优笑侏儒,左右近习,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汉书·楚元王刘交传》:“侍御史以为 光 望不受女,承指劾 德 诽谤詔狱,免为庶人。” 晋 张华 《博物志·杂说上》:“ 王莽 时,郡国多称瑞应,岁岁相寻,皆由顺时之欲,承旨求媚,多无实验。”
    (2).接受圣旨。《新唐书·百官志二》:“ 许敬宗 、 李义甫 为相,奏请多畏人之知也,命起居郎,舍人对仗承旨,仗下,与百官皆出,不復闻机务矣。”
    (3).官名。 唐 代翰林院有翰林学士承旨,位在诸学士上。凡大诰令、大废置、重要政事,皆得专对。 宋 元 仍其制。 元 赵孟頫 曾为此官,世称 赵承旨 。 明 废。参阅 唐 元稹 《翰林承旨学士记》。又 五代 枢密院有枢密院承旨、副承旨; 宋 代枢密院有都承旨、副承旨。初用武臣,后参用文臣。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二》。

基本含义

  • 接受旨意,承担任务

详细解释

  • 承旨是指接受上级的旨意,承担相应的任务或责任。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官员接受皇帝的旨意,代表接受命令并执行。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接受上级安排的任务或责任,表示尽职尽责,勇于承担。

故事起源

  • 承旨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官员制度。在古代,官员们需要接受皇帝的旨意,承担相应的任务。承旨一词就是从这个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代表了官员们接受命令并执行的态度和行为。

成语结构

  • 主语+承旨

例句

  • 1. 作为一名警察,他始终以承旨的态度履行自己的职责。2. 她承旨处理了这个紧急情况,确保了一切安全。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承旨与“承担职责”这个含义联系起来记忆。想象一个官员接受上级的旨意,勇于承担任务,尽职尽责的场景,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承旨相关的成语,如“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等,来拓展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会承旨好好学习,为将来做准备。2. 初中生:作为班长,我要承旨组织大家参加活动。3. 高中生:我愿意承旨帮助老师做一些课外工作。4. 大学生:作为学生干部,我要承旨为同学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5. 成年人:作为家长,我要承旨教育好孩子,培养他们的品德和能力。

拆字解意

承旨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