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袒
拼音gōu tǎn
注音ㄍㄡ ㄊㄢˇ
繁体
基本解释
捋袖露臂。《仪礼·士虞礼》:“佐食许诺,鉤袒,取黍稷祭于苴三。” 贾公彦 疏:“鉤袒,若 汉 时人擐衣以露臂。”
基本含义
- 指明知故犯,故意违背法律、制度或道义。
详细解释
- 钩袒是由“钩”和“袒”两个字组成的成语。钩,表示勾引、诱惑;袒,表示露出、显露。钩袒的基本含义是指明知故犯,故意违背法律、制度或道义。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心不正、品行不端的行为。
使用场景
- 钩袒这个成语常常用于批评、指责那些明知道是错的事情,却故意去做的人。比如,可以用来形容那些明明知道考试作弊是不对的,却还要去作弊的学生;或者形容那些明明知道违法行为会受到惩罚,却还要去犯罪的人。
故事起源
- 钩袒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一则故事。故事中,淮阴侯刘邦在战争中败北后,被秦国的秦王胡亥逼迫投降。胡亥想要利用刘邦的军队来对付其他反抗者,于是他派遣人去劝说刘邦投降。刘邦的谋士陈平对此深感不安,他劝告刘邦不要相信胡亥的诱惑,不要犯下钩袒之罪。刘邦最终听从了陈平的劝告,没有被胡亥的诱惑所动摇,最终成功推翻了秦朝,建立了汉朝。
成语结构
- 动宾式成语。
例句
- 1. 他明知道这样做是违法的,却还要去钩袒。2. 这个公司的老板明明知道不能偷税漏税,却还要去钩袒。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钩袒”这个成语与“明知故犯”这个词组进行联想,因为它们的含义非常相似。你可以想象一个人用钩子故意露出自己的错误行为,从而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道德、法律相关的成语,如“明哲保身”、“守法如山”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明知道老师说不让作弊,可他还是钩袒地抄袭了同学的作业。2. 初中生:他明明知道抢劫是违法的,却还要去钩袒,最终被警察抓住了。3. 高中生:他明知道考试作弊是不对的,但还是钩袒地使用了作弊器材,结果被老师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