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花鼓在词典中的解释
huā

花鼓

拼音huā gǔ

注音ㄏㄨㄚ ㄍㄨˇ

繁体

基本解释

  • ◎ 花鼓 huāgǔ
    [flower-drum,a folk dance popular in the Changjiang valley] 多由男女二人对唱对舞的一种地方锣鼓歌舞

英文翻译

  • 1.flower-drum, a folk dance popular in the Changjiang valley

详细解释

  • (1).指鼓框绘有彩饰的鼓。 元 张宪 《李天下》诗:“吹玉笙,击花鼓,十万貔貅介胄雄,三千粉黛烟花主。”
    (2).流行于 湖北 、 湖南 、 江西 、 安徽 等省的一种民间歌舞。一般由男女两人对舞,一人敲小锣,一人打小鼓,边敲打,边歌舞。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小秦淮录》:“ 扬州 花鼓。扮 昭君 、渔婆之类,皆男子为之。” 阿英 《关于北京<燕九竹枝词>》:“首先是记花鼓秧歌之盛……也有小儿女们演唱的,很逗人笑,‘小儿花鼓 凤阳 调,士女周遭拍手笑’。”参见“ 花鼓戏 ”。

基本含义

  • 指人们在表演或娱乐活动中的角色,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或言论不真实、虚假。

详细解释

  • 花鼓的意思源于古代曲艺表演中的一种道具,用来模拟戏曲中的打鼓手。在表演中,打鼓手会随着演员的动作和表情而击鼓,起到增强戏剧效果的作用。因此,花鼓成为了指代表演或娱乐活动中的角色的代名词。在现代汉语中,花鼓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或言论虚假、不真实。

使用场景

  • 花鼓可以用于形容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也可以用来形容别人的言行不真实,虚伪。常见的场景包括戏剧演出、电视节目、社交场合等。

故事起源

  • 花鼓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戏曲表演。戏曲演员在表演中会配合打鼓手的击鼓声来增强表演效果,打鼓手的存在对于整个表演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花鼓成为了形容表演中的角色的代名词。

成语结构

  • 花鼓是一个形容词性的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他在演讲中说了很多花鼓话,让人很难相信他的诚实。2. 这个电视节目的主持人总是戴着花鼓面具,让人感觉很不真实。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这个成语。你可以想象一个演员戴着花鼓面具在舞台上表演,这样就能够记住花鼓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戏曲文化感兴趣,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戏曲的发展和不同类型的戏曲表演形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喜欢在学校的戏剧表演中扮演花鼓角色。2. 初中生:她的言行总是虚伪的,就像是个花鼓一样。3. 高中生:他在社交场合中总是扮演着一个花鼓的角色,让人很难相信他的真实意图。4. 大学生:在这个电视节目中,主持人总是戴着花鼓面具,让人感觉很不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