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百应
拼音yī hū bǎi yìng
注音
繁体
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
- yī hū bǎi yìng ㄧ ㄏㄨ ㄅㄞˇ ㄧㄥˋ
一呼百应(一呼百應)
◎ 一呼百应 yīhū-bǎiyìng
[be ready to go into action in their hundreds] 一人倡议,众人响应
基本含义
- 形容呼唤一声,众人立即应答,表示众人积极响应,齐心协力。
详细解释
- 一呼百应是一个形容词语,用来形容在某个人或者某个组织发出呼唤的时候,众人都能迅速地做出回应,表示众人积极响应,齐心协力。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赞美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使用场景
- 一呼百应这个成语可以用在各种场景中,比如形容一个领导的号召能够使得团队的成员都能迅速地响应和行动起来;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演讲者的演讲能够激发听众的热情和积极性;还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请求或者呼唤能够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帮助。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位名叫孙权的人物。孙权是东吴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对于百姓的农田进行整治,使得农田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保护。当孙权在巡视农田的时候,他呼喊一声,农民们都能立即前来应答,积极地参与到农田的整治工作中。这个故事被后人传颂,形成了成语“一呼百应”。
成语结构
- 这个成语由三个汉字组成,结构简单明了。
例句
- 1. 领导的号令一出,全体员工一呼百应,积极参与到项目中。2. 演讲者的激情演讲,让听众一呼百应,掌声雷动。3. 他的请求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一呼百应,众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成语“一呼百应”与孙权巡视农田的故事联系起来记忆。想象孙权呼喊一声,农民们立即应答,形成了一呼百应的场景。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比如“众志成城”、“一往无前”等,了解它们的含义、故事起源和使用场景。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一呼百应,我们立刻停止游戏回到座位上。2. 初中生:班长的号令一出,同学们一呼百应,迅速整理教室。3. 高中生: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学生们一呼百应,踊跃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