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豺獭在词典中的解释
chái

豺獭

拼音chái tǎ

注音ㄔㄞˊ ㄊㄚˇ

繁体

基本解释

  • 豺祭和獭祭。初春,河水解冻,獭开始大肆捕杀鱼类;深秋,鸟兽长成,豺大量杀兽以备冬。古人因以附会其为捕猎前的祭祀,并且以此作为人类鱼猎季节的开始。《礼记·王制》:“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 郑玄 注:“皆记时候也……此时鱼肥美,獭将食之,先以祭也。”《礼记·月令》:“﹝季秋之月﹞豺乃祭兽戮禽。”《汉书·货殖传序》:“育之以时,而用之有节。屮木未落,斧斤不入於山林;豺獭未祭,置网不布於壄泽;鹰隼未击,矰弋不施於徯隧。”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论》:“因豺獭以为节,疾非时之伤孕;解置而不网,明含气之命重矣。” 唐中宗 《拜南效制》:“豺獭有祭,下不隔於微品。牺牲毕陈,上以先於严配。” 宋 刘弇 《元符南郊大礼赋》:“登鱼奠兽,肇豺獭之知。”参见“ 豺祭 ”、“ 獭祭鱼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或动物凶恶狡猾,心狠手辣。

详细解释

  • 豺獭是由两个动物的名称组成的成语。豺是一种凶猛的猛兽,具有狡猾和残忍的特点;獭是一种擅长挖掘的动物,具有灵活和狡诈的特点。豺獭成语形容人或动物的行为凶恶狡猾,心狠手辣。

使用场景

  • 豺獭常用于形容人的品行恶劣,行为狡猾,心机深沉,不择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可以用来形容动物的凶猛和狡猾。

故事起源

  • 豺獭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传说故事。据说,豺獭是一种由豺和獭杂交而成的怪兽,具有豺的凶猛和獭的狡猾。这种怪兽常常袭击村庄,伤害人畜,因此被人们视为凶恶的象征。后来,人们将这种怪兽的形象引申为形容人或动物的凶恶狡猾的成语。

成语结构

  • 豺獭是一个由两个动物的名称组成的成语,形容人或动物凶恶狡猾,心狠手辣。

例句

  • 1. 他心狠手辣,真是个豺獭之徒。2. 这只狼看起来像只普通的狗,但它的行为却像豺獭一样狡猾。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豺獭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豺獭是由豺和獭杂交而成的怪兽,具有凶猛和狡猾的特点。这样的形象会更加生动,有助于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关于豺和獭的知识,以加深对成语豺獭的理解。还可以学习其他形容人或动物的成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那只狡猾的狐狸就像豺獭一样,总是偷偷地偷吃我们的鸡蛋。2. 初中生:他是个豺獭之徒,经常欺负同学,偷别人的东西。3. 高中生:这个政治家心狠手辣,不择手段地追求权力,真是个豺獭。

拆字解意

豺獭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