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印
拼音guà yìn
注音ㄍㄨㄚˋ ㄧㄣˋ
繁体
基本解释
亦作“掛印”。1.离任;弃官。 唐 白居易 《罢府归旧居》诗:“陋巷乘篮入,朱门挂印迴。”《三国演义》第二六回回目:“ 袁本初 败兵折将, 关云长 掛印封金。”《儒林外史》第八回:“只为 寧王 反叛,弟便挂印而逃。”
(2).谓挂元帅印。《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三千里地无知己,十万军中掛印来。”《前汉书平话》卷上:“﹝ 萧何 ﹞暗想: 韩信 未遇,吾曾举荐他掛印,东荡西除,亡 秦 灭 楚 ,收伏天下。”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八篇:“第十五回以下,则 郑和 挂印,招兵西征。”
基本含义
- 指掌握权力、职位或地位的人在特定场合下行使权力。
详细解释
- 挂印源于古代官员在担任职位时,会佩戴印章以显示其身份和权威。挂印这个成语比喻拥有权力的人在特定场合下行使权力,通常用来形容某人在特定时刻发挥权威。
使用场景
- 挂印这个成语经常用于形容某人在特定场合下行使权力,例如在会议上发表决策、在法庭上做出判决等。
故事起源
- 关于挂印的故事起源尚无确切记载,但很可能与古代官员佩戴印章有关。佩戴印章是古代官员的一种身份象征,也是行使权力的象征。
成语结构
- 挂印是一个动词短语,由“挂”和“印”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在会议上,主席挂印作出了重要决策。2. 法官挂印后宣布了判决结果。3. 党委书记挂印后,开始了新一届的工作。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佩戴印章的形象相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官员佩戴着印章,代表他拥有权力和地位,然后在特定场合下行使权力,这样就可以记住挂印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你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官员的佩戴印章的习俗,以及古代官员的职责和权力范围。此外,你还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掌印”、“握印”等,了解它们的含义和用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挂印后,宣布了我们班的优秀学生名单。2. 初中生:校长挂印后,发布了新的校规。3. 高中生:学生会主席挂印后,组织了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4. 大学生:学院院长挂印后,颁发了学术奖项给优秀的研究生。5. 成年人:公司总经理挂印后,宣布了新的业务发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