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桢榦在词典中的解释
zhēnguǒ

桢榦

拼音zhēn guǒ

注音

繁体楨榦

基本解释

  • 亦作“ 楨干 ”。1.筑墙时所用的木柱,竖在两端的叫桢,竖在两旁障土的叫干。《书·费誓》:“峙乃楨榦。” 孔 传:“题曰楨,旁曰榦。” 孔颖达 疏:“题曰楨,谓当墙两端者也。旁曰榦,谓在墙两边者也。”《史记·鲁周公世家》:“ 鲁 人三郊三隧,歭尔芻茭、糗粮、楨榦,无敢不逮。”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五》:“三代以上,十而税一,用之力役,用之田猎,用之兵戎。车马牛、楨干、芻粮、器甲,皆民供之。” 章炳麟 《訄书·明农》:“蔬屮之丰,园圃毓之;楨榦之富,虞衡作之。”
    2.指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人或事物。 汉 匡衡 《上政治得失疏》:“朝廷者,天下之楨干也。”《三国志·吴志·陆凯传》:“ 姚信 、 楼玄 、 贺邵 、 张悌 、 郭逴 、 薛莹 ……皆社稷之楨干,国家之良辅。” 唐 柳宗元 《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 柳镇 ﹞以为刑法者,军旅之楨干。”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惟有刚毅不挠,虽遇外物而弗为移,始足作社会楨干。”
    3.支撑,支持。《后汉书·阜陵质王延传》:“帝见 延 及妻子,愍然伤之,乃下詔曰:‘昔 周 之爵封千有八百,而 姬 姓居半者,所以楨干王室也。’”《魏书·礼志二》:“昔 尧 敦九族, 周 隆本枝,故能磐石维城,御侮於外。今臣之所亲,生见隔弃,岂所以楨干根本,隆建公族者也。”

基本含义

  • 指事物的核心或关键部分。

详细解释

  • 桢榦一词来自《左传·成公二年》:“诸侯桢榦之事,非莫臣之力也。”原指箭的中心部分,也就是箭杆的最粗壮的部分。后来引申为事物的核心或关键部分。在描述事物时,用“桢榦”一词可以强调事物的重要性或关键性。

使用场景

  • 可以用于描述各种事物的核心或关键部分,强调其重要性。比如可以用来形容一个项目的关键环节、一个计划的重要步骤、一场比赛的决胜点等等。

故事起源

  • 据《左传》记载,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39年的春秋时期。当时,齐国的国君成公想要联合其他诸侯国共同对抗晋国。他派遣使者向其他诸侯国传达了此意图,但其他国家对此并不热衷。成公于是对自己的臣子说:“诸侯桢榦之事,非莫臣之力也。”意思是说,能够推动诸侯国联合的事情,不仅仅是我的力量所能办到的。从此,成语“桢榦”就被用来形容事物的核心或关键部分。

成语结构

  • 桢榦是一个双音节词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这个计划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抓住项目的桢榦。2. 在这场比赛中,谁能够掌握比赛的桢榦,谁就有可能获得胜利。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桢榦”这个词语联想为箭的中心部分,箭杆的最粗壮的部分,表示事物的核心或关键。可以通过想象一支箭,箭头射中了一个重要的目标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类似含义的成语,比如“中流砥柱”、“关键一环”等等。这些成语都可以用来描述事物的核心或关键部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级的团结就是我们学习的桢榦。2. 初中生:在学习中,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科学习的桢榦。3. 高中生: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坚持每天的复习是取得好成绩的桢榦。4.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是丰富大学生活的桢榦。

拆字解意

桢榦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