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群聚效应
拼音lí hūn qún jù xiào yìng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离婚群聚效应 - 简介
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和布朗大学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学者,分析一批研究对象近32年的生活数据,研究朋辈离婚与个人离婚的关系。结果发现当中存在一种社会传染,假如一对夫妇离异,他们的朋友也有很大机会婚姻破裂,研究员称之为“离婚群聚效应”(divorce clustering)。
分析发现,除朋友外,兄弟姊妹和同事的婚姻关系,也会左右个人婚姻。如果认识失婚伴侣越多,本人离婚的机会便越高,育有子女的夫妇一般对离婚有较高免疫力。研究人员认为,夫妻若然知悉太多离婚个案,心理上会将离婚正常化,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调查指,离婚者拥有更紧密的社交圈子,且更易与其他离婚者再婚。报告建议,人们应该正视朋辈离婚的影响,并视之为疾病,夫妇间应对这些事坦诚讨论,才能防止疾病蔓延。
若好友遭遇婚变,本人婚姻触礁的可能性增加75%
调查结果显示,如果调查对象的一名好友遭遇婚变,那么这名调查对象婚姻触礁的可能性增加75%。
麦克德莫特博士说,一个人的离婚几率不仅受一级关系人群的离婚状态影响,也受二级关系人群影响,“二级关系人群,譬如朋友的朋友离婚的影响程度是(增加离婚几率)33%,三级关系则没有影响”。研究人员还发现,不仅朋友的离婚具有传染性,家庭成员和同事的离婚事件也会增加人们结束婚姻关系的几率。
研究人员说,认识众多离婚人士可能不利你的婚姻关系,认识的离婚人士越多,你的婚姻越危险。许多夫妇认为,孩子有助降低离婚几率。不过,研究人员发现并非如此。
产生原因
至于产生这种传染效应的原因,研究人员认为,朋友群中离婚事件会促使一对夫妇重新审视双方关系,可能滋生不满情绪。此外,虽然离婚往往被贴上不光彩的社会标签,但朋友的离婚能够淡化这种不光彩,让人产生离婚也无所谓的感觉。
另一项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不少伴侣离异或分手后,在看待双方之前的关系、孩子抚养费等问题上差异较大。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口和社会研究所副教授布鲁斯·史密斯调查了5046人后发现,有一半的分手伴侣对之前双方关系和“冲突级别”描述基本一致;而五分之一的分手伴侣则意见相左,一方认为之前两人关系相当友好合作,另一方则认为关系冷漠、多争执或可怕。昔日伴侣分歧最大的地方在于对孩子抚养费之外费用的认知,其中包括学费、校服费、书本费、医疗费用等。
基本含义
- 指在某个社会群体中,一对夫妻离婚后,会引发其他夫妻也离婚的现象。
详细解释
- 离婚群聚效应是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对夫妻离婚后,会对周围的其他夫妻产生影响,使他们也选择离婚。这种现象通常是由于夫妻之间的冲突和分歧在社会群体中传播,并导致其他夫妻感受到类似的压力和困扰,进而选择离婚。
使用场景
- 离婚群聚效应常常在社会群体中出现,特别是在亲朋好友之间。当某对夫妻宣布离婚后,其他夫妻可能会被他们的决定所影响,开始思考自己的婚姻是否存在问题,从而考虑离婚。
故事起源
- 离婚群聚效应这个词语没有一个具体的故事起源,它是根据离婚现象在社会中的传播和扩散而形成的概念。
成语结构
- 离婚群聚效应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例句
- 1. 最近我们社区里发生了离婚群聚效应,好几对夫妻都离婚了。2. 离婚群聚效应让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婚姻是否还能继续下去。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离婚群聚效应”这个成语:1. 将每个字的发音和意思记下来,然后反复朗读和复习。2. 将成语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想象社会群体中的离婚现象。3. 制作记忆卡片,将成语和例句写在卡片上,每天抽出几张卡片进行复习。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离婚群聚效应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解更多关于婚姻、离婚和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爸爸妈妈最近也离婚了,可能是受到了离婚群聚效应的影响。2. 初中生:听说我们班上有一对夫妻离婚了,可能会引发离婚群聚效应。3. 高中生:社会上离婚群聚效应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这对于家庭稳定是一个挑战。4. 大学生:离婚群聚效应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