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书
拼音wù shū
注音ㄨˋ ㄕㄨ
繁体
基本解释
文字上有错误的书籍;误字。《北齐书·邢卲传》:“有书甚多,而不甚讐校。见人校书,常笑曰:‘何愚之甚,天下书至死读不可遍,焉能始復校此。且误书,思之更是一适。’”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诗》:“ 东坡 《春帖》用‘翠管银罌’,出 老杜 《腊日》诗,而注者改为‘银鉤’,此 邢子才 所以有日思误书之语也。”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四皓名》:“按《三辅旧事》云:‘ 汉惠帝 为四皓作碑,当时所鐫,必无误书。’”《清史稿·文苑传一·陆圻》:“性颖异,善思误书。尝读《韩非子》‘一从而咸危’,曰:‘是“一徙而成邑”也。’”
基本含义
- 错误地书写或传抄
详细解释
- 误书是指因疏忽、错误或不小心而书写或传抄错误的情况。它强调了由于粗心大意或不专心而造成的错误。误书常常用来比喻人们在做事时粗心大意,没有仔细检查,导致错误的发生。
使用场景
- 误书可以用于描述学生在考试中因为粗心大意而犯错,或者在工作中因为不认真而犯下错误。此外,误书也可以用于批评他人的不专心和粗心大意。
故事起源
- 《战国策·魏策》中有一则关于误书的故事。故事中,魏国的将军要派人传递一封密信,但是写信的人粗心大意,把“急事”写成了“迟事”,结果将信派错了人,导致了一连串的问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在书写或传抄时要细心,不可粗心大意。
成语结构
- 主语 + 误书
例句
- 1. 我在考试中误书了一个重要的公式,导致答案完全错误。2. 他因为粗心大意而误书了合同上的日期,导致了一场纷争。3. 老师批改作业时发现我的文章中有许多误书,要我重写。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误书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在书写时,不小心把字写错了,形成了误书的情况。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书写和传抄相关的成语,如“墨守成规”、“字里行间”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作业本上误书了一个字,老师批评了我。2. 初中生:我在考试中误书了一个关键的计算步骤,导致答案错误。3. 高中生:我因为粗心大意,误书了演讲稿中的一句话,结果给观众留下了不好的印象。4. 大学生:我在论文中误书了一个重要的引用来源,导致了学术不端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