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拜纳在词典中的解释
bài

拜纳

拼音bài nà

注音ㄅㄞˋ ㄣㄚˋ

繁体

基本解释

  • (1).亦作“ 拜内 ”。奉献;敬缴。《战国策·赵策一》:“今有城市之邑七十,愿拜内之於王,惟王才之。”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 聪 曰:‘常住钱不敢私贷。贫僧积下几文起坐,尽数分付足下,勿以寡见阻。’取下五十索。 聪 曰:‘几日见还?’生指期拜纳。”《三国演义》第四六回:“ 孔明 曰:‘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枝箭。’”《儒林外史》第三五回:“我是行路的,错过了宿头,要借老爹这里住一夜,明早拜纳房金。”
    (2).接受的敬词。 郭沫若 《集外·批评--欣赏--检察》:“‘盛气的指摘’只要指摘得在理,在宽容为怀的作家,我认为是应当拜纳。”

基本含义

  • 指服从、顺从、佩服。

详细解释

  • 拜,古代行礼时向上级行礼,表示尊重和顺从;纳,接受、接纳。拜纳意为尊重、顺从他人的意见或决定,表示对他人的能力或智慧的佩服和认同。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对他人的能力、智慧或决定表示佩服和顺从的情况,也可用于形容对某种观点或理论的认同和接受。

故事起源

  • 拜纳最早出自《荀子·劝学》:“夫拜者,敬之至也;纳者,接之诚也。”意思是说拜是表示尊敬,纳是接纳,并且要真诚地接纳。

成语结构

  • 拜纳为动宾结构的成语,动词为拜,宾语为纳。

例句

  • 1. 他的聪明才智让人拜纳。2. 领导的决策明智果断,大家都拜纳不已。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拜纳拆分为“拜”和“纳”,想象自己在向他人行礼表示尊敬,并接受对方的意见或决定,以此来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尊敬、顺从相关的成语,如“恭敬不如从命”、“顺从人意”等,以扩展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和运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教的知识太棒了,我真是拜纳不已。2. 初中生:班长的领导能力很强,同学们都拜纳他的决策。3. 高中生:老师讲的课堂内容很有深度,我们都拜纳老师的学术造诣。4. 大学生:导师的指导让我受益匪浅,我对他的学术能力深感拜纳。5. 成年人:领导的决策明智果断,大家都拜纳不已。

拆字解意

拜纳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