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同
拼音gǒu tóng
注音ㄍㄡˇ ㄊㄨㄙˊ
繁体
基本解释
[释义]
(动)〈书〉随便地同意。
[构成]
偏正式:苟〔同
[例句]
未敢苟同。(作补语)
英文翻译
1.(用于否定句) agree without giving serious thought; readily subscribe to (sb.'s view)
详细解释
◎ 苟同 gǒutóng
[readily subscribe to sb's views;agree without giving serious thought] 轻率地表示同意
不恤乎公道之达义,偷合苟同,以持禄养者,是谓国贼也。——《韩诗外传》
随意附和。《韩诗外传》卷四:“偷合苟同以之持禄养交者,是谓国贼也。” 宋 陆游 《太师魏国史公挽歌词》:“论諫寧中止,谋謨不苟同。” 清 顾炎武 《日知录·不醉反耻》:“圣王重特立之人,而远苟同之士,保邦於未危,必自此始。” 毛泽东 《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舍此而求统一,无论出何花样,弄何玄虚,均为南辕北辙,实属未敢苟同。”
基本含义
- 指没有自己的主见,盲从他人的意见或行动。
详细解释
- 苟同是由“苟”和“同”两个字组成的成语。苟的意思是草率、马虎,同的意思是一致、相同。苟同的意思就是指人们没有自己的主见,随意盲从他人的意见或行动,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使用场景
- 苟同多用于贬义,形容那些缺乏主见、盲从他人的人。可以用来批评那些不敢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观点的人。
故事起源
- 苟同这个成语出自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李逵负荆》故事。故事讲述了李逵因为苟同他人的意见而导致自己受到冤枉。从此,苟同就成了一个贬义词语。
成语结构
- 苟同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他一向苟同别人的意见,从来没有自己的主见。2. 这个团队里的人都太苟同了,没有人敢提出不同的看法。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草地上,四处张望,没有自己的主见,随意跟随别人的脚步。
延伸学习
- 苟同是一个贬义词语,与之相对的是“独立思考”和“有主见”。在现代社会中,独立思考和有主见的能力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班上有些同学总是苟同老师的意见,从来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2. 初中生:我不喜欢和那些苟同别人意见的同学一起做项目,因为他们没有创新的思维。3. 高中生:我们学校的学生会主席总是苟同校长的决策,没有自己的主见。4. 大学生:大学生应该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不要苟同他人的意见。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不要苟同别人的意见,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