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警报
拼音nán jīng jǐng bào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74周年的祭日,南京上空响起,防空警报,一起为遇难同胞默哀吧。
中新网南京12月13日电(记者 朱晓颖)13日是南京大屠杀同胞遇难74周年祭日。上午十时整,整座南京城上空防空警报、火车、轮船汽笛同时拉响,5000人聚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加和平集会,为逝者默哀,为生者祈福,为世界祈和平。
12月13日是中国民众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之日。每年的这一天,南京都会举办各种纪念活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表示,南京成规模的纪念活动是从1994年开始的,这在中国各城市中是较早的,而在全城拉警报悼念遇难同胞,最早也是从南京开始的。
13日天气晴朗,这也是多年来在这一天难得出现的晴天。初冬风中透着寒气。一大早,一群头发苍白的耄耋老人从各处赶来,相互搀扶,前来参加每年一度的和平集会。他们或是74年前南京大屠杀劫后余生的幸存者、或是遇难者同胞的遗属。在2009年反诉日本右翼作者侵权案并胜诉的夏淑琴老人依然出现在人群中。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中又少了一些熟悉的身影。
江苏省及南京市相关部门负责人、武警官兵、学生、中国各地纪念馆代表、国际友人等分别在各自方阵中列队,为遇难者低首默哀。《安魂曲》在广场上空回响,气氛庄重肃穆。南京市民代表高声宣读《南京和平宣言》,参会代表撞响了和平大钟,千翼和平鸽一时间腾空飞起,在南京城上空盘旋。各界人士向遇难同胞敬献花圈。
江苏省政协副主席陈宝田在悼念仪式上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重温历史,悼念遇难者同胞,就是为了警策后人,以史为鉴,永远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就是为了更加坚定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说,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同为本地区和世界上的重要国家,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不仅对两国和两国人民具有重大意义,也为亚洲乃至世界和平、稳定、繁荣做出积极贡献,双方应该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全面加强对话、交流与合作,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持续深入向前发展。
今年的纪念活动,还包括南京保卫战老战士报告会、世界和平法会、《日本新闻报道影印资料集》首发式、百名国际友人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守灵暨烛光祈福活动、“1213米长带——铭记历史与祈祷和平万人签名会”、《南京大屠杀辞典》中外专家聘任仪式、大东仁捐赠文物暨“江宁志愿者工作分站”授牌仪式、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学术年会等。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
基本含义
- 形容事态紧急、危机临头,需要采取紧急措施或行动。
详细解释
- 南京警报源自中国南京市的历史事件。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南京市,对当地居民进行了残暴的暴行。当时,南京市民为了保护自己,设立了警报系统,一旦发现敌人的行动,就会发出警报,提醒大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因此,南京警报成为了形容紧急情况下需要采取行动的成语。
使用场景
- 南京警报通常用于形容紧急情况下需要采取行动的场景,如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危机等。也可以用于形容某个问题或局势非常紧急,需要立即解决的情况。
故事起源
- 南京警报的故事起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南京市。当时,南京市民面临着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为,为了保护自己,他们设立了警报系统,一旦发现敌人的行动,就会发出警报,提醒大家采取防范措施。这个故事成为了南京警报成语的来源。
成语结构
- 南京警报是由“南京”和“警报”两个词组成的。其中,“南京”指的是中国南京市,而“警报”表示发出警示信号。
例句
- 1. 暴雨来临,大家迅速撤离,南京警报已经拉响。2. 在经济危机的时候,我们需要像拉响南京警报一样采取紧急措施。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南京警报与紧急情况下的行动联系起来,想象自己置身于南京市的抗日时期,面临着敌人的侵略,需要迅速采取行动来保护自己。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关于南京市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以及当时南京市民为了保护自己采取的各种措施。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在学校举行消防演习时,老师说要像拉响南京警报一样迅速撤离。2. 初中生:在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像拉响南京警报一样迅速躲到安全的地方。3. 高中生:面对疫情的扩散,我们应该像拉响南京警报一样采取紧急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