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明覈在词典中的解释
míng

明覈

拼音míng pī

注音

繁体明覈

基本解释

  • 1.明白真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縟为巧;事以明覈为美,不以深隐为奇。”
    2.犹明察;明辨。 唐 白居易 《为人上宰相书》:“但在乎明覈是非,必行赏罚,则谬升虚授,当自辨焉。”

基本含义

  • 明察秋毫,审察事物的真相。

详细解释

  • 明覈是由“明”和“覈”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明”意为明亮、清楚,表示能够洞察事物的真相;“覈”意为审查、考察,表示仔细研究、审察。明覈的基本含义是指能够洞察事物的真相,不被外表所迷惑,能够审察事物的本质。

使用场景

  • 明覈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和真相。这个成语可以用于表扬一个人在处理问题时能够深入思考、审视事物,不轻易被欺骗或迷惑。

故事起源

  • 明覈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原文是“明覈,察也,言明察也”。明覈一词的故事起源于汉代时期,当时有一个名叫蔡邕的人,他是一位有才华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蔡邕的才华引起了皇帝的注意,皇帝想要任命他为官。然而,蔡邕却拒绝了皇帝的任命,并向皇帝提出了自己的理由。他说:“我虽然能够明察事物,但是我不能忍受官员之间的腐败和不公正。我宁愿保持自己的清白和正直。”这个故事说明了明覈的含义,即洞察事物的真相,并且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

成语结构

  • 明覈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例句

  • 1. 他是一个明覈的人,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2. 在面对困难时,我们应该要有明覈的眼光,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明覈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站在一个明亮的房间里,能够清楚地看到房间里的每一个角落,这样就能洞察事物的真相。同时,可以将“明覈”这个词语与洞察力和判断力相关的形象或场景联系起来,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明覈相关的成语,例如“明察秋毫”、“明辨是非”等,可以进一步拓展对洞察力和判断力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是一个明覈的人,她总能看出我们的问题所在。2. 初中生:我希望自己能够有明覈的眼光,不被表面的东西所迷惑。3. 高中生:在面对选择时,我们需要有明覈的能力,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4. 大学生:只有通过明覈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们应该要有明覈的能力,不被表面的现象所蒙蔽。

拆字解意

明覈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