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臞
拼音āi qú
注音ㄞ ㄑㄩˊ
繁体
基本解释
亦作“ 哀癯 ”。犹哀毁。《新唐书·窦抗传》:“﹝ 抗 ﹞居丧哀癯过常。” 宋 王安石 《李君夫人盛氏墓志铭》:“夫人事舅姑以孝闻,持丧哀臞。”
基本含义
- 形容悲伤、哀怨。
详细解释
- 哀臞是一个由两个意思相近的词组合而成的成语。哀指悲伤、伤心,臞指愁苦、痛楚。哀臞形容人的心情沉痛、悲伤。
使用场景
- 哀臞常用于形容人在遭受打击、失去亲人、遭遇不幸等情况下的悲痛和痛苦心情。可以用来形容个人的悲伤,也可以用来形容整个社会的哀怨情绪。
故事起源
- 《左传》中有一则故事,说的是晋国的大夫柴举因为被人陷害而被赶出家门,流亡在外。柴举每天都过着悲伤的生活,他的妻子见他如此悲伤,就用蓝布裹头,哭得悲痛不已。后来,人们用“哀臞”来形容柴举的悲痛心情。
成语结构
- 哀臞是由两个形容词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别的结构。
例句
- 1. 他失去了亲人,整个人都陷入了哀臞之中。2. 在战争中,人们的哀臞情绪弥漫在整个城市。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哀臞与悲伤的场景联系起来,想象柴举失去家人后的悲痛心情,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意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悲伤、哀怨相关的成语,如哀鸿遍野、哀思如潮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听到小猫的叫声,感觉它好像在哀臞地哭泣。2. 初中生:看到战争中无辜的人们受伤,我感到非常哀臞。3. 高中生:在失去亲人的时候,我陷入了深深的哀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