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抹跄在词典中的解释
qiàng

抹跄

拼音mǒ qiàng

注音ㄇㄛˇ ㄑㄧㄤˋ

繁体

基本解释

  • 宋 代谓百戏艺人以色粉涂面。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有一击小铜锣,引百餘人,或巾裹,或双髻,各着杂色半臂,围肚看带,以黄白粉涂其面,谓之‘抹蹌’。”《文物》1959年第10期:“其傅粉墨,则名为‘抹跄’。”

基本含义

  • 形容行走时摇摇晃晃,不稳定。

详细解释

  • 抹跄是由两个词组成的成语,抹指的是行走时身体摇晃,跄指的是行走时脚步不稳。抹跄形容一个人走路时举步维艰,姿态不稳定。

使用场景

  • 抹跄一词多用于形容一个人行走时的状态,也可以用来形容其他物体的不稳定状态。

故事起源

  • 《庄子·逍遥游》中有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猴子学习行走的经历。猴子在树上学习行走时,身体摇摇晃晃,脚步也不稳定,被形容为抹跄。这个成语由此而来。

成语结构

  • 动词+动词

例句

  • 1. 他喝了太多酒,走路的时候摇摇晃晃,真是抹跄不稳。2. 新学步的宝宝一脚踩在地上,一脚踩在空中,走路像抹跄一样。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抹跄与一个人行走时摇摇晃晃的形象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生动的场景,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披沙拣金、披星戴月等,拓展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走路的时候抹跄了一下,摔倒在地上了。2. 初中生:她穿着高跟鞋走路时一直抹跄,看起来很不稳定。3. 高中生:他走路抹跄的样子像是喝醉了一样,让人很担心他的安全。

拆字解意

抹跄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