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裹腿在词典中的解释
guǒtuǐ

裹腿

拼音guǒ tuǐ

注音ㄍㄨㄛˇ ㄊㄨㄟˇ

繁体

基本解释

  • ◎ 裹腿 guǒtui
    [puttee] 绑腿,以窄布条缠绕小腿部裤腿外边,由踝至膝,或用皮革裹住,并用卡子或带子固定的东西

英文翻译

  • 1.liggings; puttee

详细解释

  • (1).即膝裤。 周锡保 《中国古代服饰史》第十四章第七节:“南方妇女扎裤脚管者不多,到了寒冷时,用装有棉花的直筒式的裹腿(考究的用锦绣)包裹于小腿部分,上有二带系于胫上,在裤子之内覆及足背,也叫做‘膝裤’。”参见“ 膝裤 ”。
    (2).缠在裤子外边小腿部分的布条,士兵行军时常用以保护腿部并使步履轻便有劲。 吴组缃 《山洪》二一:“这一天过的是 安徽 队伍,士兵们灰布棉军衣,皮带裹腿都齐整。” 艾芜 《还乡记》:“随便一看,正像一个普通的兵士,穿着短裤,草鞋,脚杆上缠着黄色的裹腿。” 沉从文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汉望都壁画伍佰八人》:“伍佰著行縢。行縢古称‘邪幅’,即今‘裹腿’或‘绑腿’。”

基本含义

  • 指在寒冷的天气里用布或其他材料包裹住腿部,以保暖。

详细解释

  • 裹腿是中国传统的一种保暖方式,特别是在冬季或寒冷的地区。裹腿的做法是用布或其他材料将腿部包裹起来,以防止寒冷空气侵入,保持腿部的温暖。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也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个方面采取过分保守的做法。

使用场景

  • 裹腿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个方面过分保守,不愿意冒险或尝试新事物的行为。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件事情上过于小心谨慎,不敢冒险。

故事起源

  • 裹腿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小说《水浒传》中。故事中,有一位名叫王横的人,他非常害怕冷,所以在寒冷的天气里经常裹着布条来保暖。后来,人们就用“裹腿”来形容一个人在某个方面过分保守的行为。

成语结构

  • 裹腿属于主谓宾结构的成语,其中“裹”是动词,表示动作,“腿”是宾语,表示动作的对象。

例句

  • 1. 他在投资方面总是裹腿,不敢冒险尝试新的项目。2. 这个公司的经理太裹腿了,不敢接受任何风险。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想象一个人在寒冷的天气里裹着布条保暖的场景来记忆这个成语。另外,可以和其他类似含义的成语进行对比记忆,例如“守株待兔”。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的保暖方式,例如穿着羽绒服、穿着棉袄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冬天来了,我会裹腿,穿上厚厚的袜子。2. 初中生:他在考试前总是裹腿,不敢冒险尝试难题。3. 高中生:老师说我们要敢于冒险,不要总是裹腿。4. 大学生及以上:他在创业时总是裹腿,不敢冒险尝试新的商业模式。

拆字解意

裹腿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