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岩泉寺在词典中的解释
yánquán

岩泉寺

拼音yán quán sì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 岩泉寺位于云南省宜良县,倚靠伏狮山,因岩中涌泉而得名,始建于明朝景泰年间,期间多次被毁,数次修复扩建,特别是文革中损毁殆尽。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重建,1995年12月,宜良县政府批准其为宗教活动场所并对外开放;1999年,昆明世博会和云南省旅游局将其定为旅游定点接待单位。2008年12月,岩泉寺晋升为AAA级景区。2012年初,因天价承包费、强制又可刷卡烧香等事件引发社会对寺庙商业开发的进一步关注。

    岩泉寺 - 地理位置

    岩泉寺位于云南省宜良县城西一公里岩泉山(一名伏狮山),距昆明55公里。宜良县城金星村,伏狮山因山状若卧狮得名,五峰壁立,岩峭千仞。岩下清泉昼夜淙淙,水质佳、流量大。水秀山俊,修竹茂林,清幽雅静。因山水故,又名岩泉山。

    岩泉寺占地面积200亩,建筑面积5400m2,其中殿堂面积3400m2,附属房屋面积2000m2。岩泉寺最高海拔1620米,位置在山腰放眼亭。

    岩泉寺有滇中八景之誉,以岩涌清泉、山明水秀、环境清幽而远近闻名;历代名人题咏甚多,悬岩刻石,古迹甚丰,价值极高,是宜良旅游观光的圣地。

    岩泉寺 - 修缮历史

    岩泉寺始建于元代,为云南著名高僧盘龙祖师开山(约1341年)。据记载:祖师云游到此,结草为庵,弘扬佛法。祖师去后,徒众因在此建祖师殿,世代供奉,并发展成为佛道合一的名山胜境。

    元至正初(约1341年)名僧盘龙祖师至,结茅为庵,弘扬佛释。缘满而去,徒众建祖师殿供奉,代代如是。后有道士发现此处是“风水宝地”,跻身其间。岩泉古刹遂成释道偕居、寺观并处之所。

    明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即沐府人朱福海再修,万历间僧人兴宽重修。得称“岩泉漱玉”,为宜良八景之一。

    清初,在龙泉南侧建藏真阁,纪念岩泉有德道人尹澈清真人,故又名"尹真阁"。阁内环立石碑,刻士大夫赠记于其上。[1]

    康熙二十六年(1689年),邑令高士朗(字玉山)偕邀邑中文化人士,捐资经营岩泉山水,建阁修亭,筑半月池等,赋以文化品格,使之成为代表宜良文化人格的人文山水。邑诗人徐松撰文《高玉山修建岩泉亭阁记》志其事。

    道光11年(1831年),知县吴均与粮宪永慧游岩泉,见泉侧之亭无名,为题曰"宜亭",撰文《岩泉寺宜亭记》志之。以上二文均载于《宜良县志·文艺志》。

    咸同兵燹,殿阁损毁。

    民国4年(1915年)县知事钱良骏重修停台,题额曰:半山亭。

    民国18年(1929年),邑绅马云翔募资修斗母阁、玉皇阁,新建凉风亭,广植花木,并大规模镌刻摩崖石刻,使岩泉胜境焕然一新,成为历史上最鼎盛繁荣的时期,省内文化名人袁嘉谷等皆慕名来游,吟诗题壁。

    1936年至1938年邑诗人严中英在岩泉寺尹真阁养疴三载,创作大量咏岩泉诗歌,后编为《观海楼诗稿》付梓,为岩泉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1938年暑假后,西南联大教授钱穆到岩泉寺小住约一年,撰与其名著《国史大纲》。此书为中国通史,53万余言,商务印书馆出版,1997年北京重印。

    1939年,钱伟长先生于尹真阁新婚,小住达3月之久。 后由国民党军队驻扎,景观多有破坏。

    1949年后,经邑人黄士耕呈请,县人民政府出资修葺。但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毁坏,片瓦不存,树木被毁,一片荒凉。

    1985年5月,宜良县人民政府发文成立筹备组,修建了少量亭阁、围墙,大量植树。

    1987年7月,岩泉摩崖石刻被宜良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间,有地震台、县卫校、皮肤病研究所等单位曾先后在此驻过。

    1993年2月,经宜良县人民政府批准,将岩泉寺所有权划归金星办事处,由该办事处总投资1200万元进行全面大规模修复。新建大雄宝殿、天主殿、玉皇阁、财神殿、山门、游泳池等。

    1994年6月23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钱伟长夫妇重游岩泉寺,题辞"岩坚泉清,宜结良缘",已镌诸崖际。

    1995年12月25日,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宗教场所对外开放,并颁发(95)12号《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

    1999年4月,昆明世博会指挥部及云南省旅游局授牌为世博会旅游接待定点单位。

    2008年12月,岩泉寺晋升为AAA级景区。

    岩泉寺 - 旅游景点

    岩泉寺景点计有山门“岩泉仙境”坊、游泳池、天王殿、大雄宝殿、三仕殿、财神殿、关圣宫、龙王庙、观音殿、玉皇阁、滴水观音、摩崖石刻等。

    岩泉漱玉

    岩泉寺高处林木茂盛的岩石间有一股清洌泉水涌出,长年不断。从而在明代中叶就有了“岩泉漱玉”的美名,引得许多文人学士不顾山岭的险陡,上山来汲水、品茗,留下了许多诗文,一代又一代宣扬、塑造了岩泉寺的形象。

    《宜良县志》说:“水流潺潺,漱激于石,其声琮争如环佩。”

    清代中叶江苏学者陈孝治的《秋日游岩泉寺暮归》“为爱岩泉胜,迟归暮色交。乱猿啼峭壁,老鸦下危巢。月向峰头出,诗从画里敲。回看城郭近,灯火隔林梢。”寥寥8句,写出了眷恋岩泉险峻景色而迟迟忘归以及那如水墨画般山林夜色。山早晚的景色,不必匆匆来去,这份悠然就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摩岩石刻

    岩泉寺摩岩石刻古迹丰富,有唐草圣张旭:“飞霞流云”,每字高1.5米,宽1米,依石势镌刻,高低错落有致,横贯崖际十数米,体制宏伟壮观,神采飞动,艺术价值极高。其次有唐韩退之“飞鱼跃”,清陆树堂“带雪松枝挂薜萝”,邑书家陈达“云闲”等二十余方,总面积上千平方米,是宜良县规模最大的也是唯一的石刻群。进入2000年,岩泉寺管委会等筹办镌刻纪念性碑刻三通,充分揭示展现其文化内涵。包括:“钱穆教授著书处”碑、“袁嘉谷品茗处”碑及“藏真阁遗址”碑,碑阴镌刻记事碑文,邑人郑祖荣撰文。

    岩泉寺 - 商业化

    1993年,宜良县政府将岩泉寺划归到寺庙所在的蓬莱乡金星办事处(后改为匡远街道办事处金星村委会)。该办事处通过募捐、集资、贷款等办法,共筹集资金1200万元,历时7年,将岩泉寺建成占地200亩,拥有十多座殿宇以及配套休闲娱乐设施的综合性宗教旅游寺院。从2000年至2003年,金星街道办事处先后投入600万对旅游设施进行改扩建。

    2001年7月,该寺院管委会邀请昆明南方国际旅行社商议并签署了以寺庙景观为主开拓旅游业务的相关协议,当年接待游客即达20万人次,收入突破200万元,加上县内住宿、餐饮、购物等,旅游销售总收入超过500万元。2002年,寺院又开设“农家乐”,形成新的旅游卖点。

    据《2004-2005云南宗教情势报告》(以下简称《情势报告》):自1993年以来,岩泉寺已远非一所传统意义上的宗教寺院。该寺已成为以商业经营为目的、政教未分的综合性地方文化产业实体,其世俗化、商业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2004年,金星街道办事处以每年220多万元的价格承包给某私人老板,直到2009年。 一位曾承包附近寺庙的商人告诉媒体,当时一炷香最高只卖130元,普通香从10元到60元不等。除了香火与功德钱外,寺庙还卖些玉器等工艺品,收入的30%返给旅行社。与岩泉寺相同,这位老板从四川峨眉山一带请来了几位假大师,为游客解签。每位大师有10%的提成,一个月有几千元的收入。这位老板承认,寺庙的收入“全靠这些‘大师’忽悠”。

    2009年,昆明市全年旅游总收入226.34亿元,旅游总人数3115万,岩泉寺的承包费也随之水涨船高,交给金星村委会的承包费已涨到近每年400万。

    2010年7月底,一名做运输生意的湖南商人以每年720万的价格成为岩泉寺新的承包者。

基本含义

  • 指一个地方环境幽美、景色秀丽的寺庙。

详细解释

  • 岩泉寺是由“岩”、“泉”和“寺”三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岩”指山石,表示寺庙建在山石之间;“泉”指泉水,表示寺庙附近有清澈的泉水;“寺”指寺庙,表示这是一个寺庙。整个成语的含义是指一个地方环境幽美、景色秀丽的寺庙。

使用场景

  • 可以用来形容一个地方的环境非常美丽,景色宜人。例如,在旅游方面,可以用来形容一个旅游景点的美丽程度,吸引游客前往观赏。

故事起源

  • 岩泉寺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岳阳楼记》中。在文章中,苏轼描述了岳阳楼的美景,其中提到了“岩泉寺”这个成语,形容了岳阳楼周围的环境非常美丽。

成语结构

  • 岩泉寺是一个由名词和动词组成的成语。

例句

  • 1. 这个山区有一座岩泉寺,环境非常优美。2. 我们去了一趟岩泉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岩泉寺”想象成一个环境幽美的寺庙,寺庙建在山石之间,附近有清澈的泉水。通过想象这个景象,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苏轼的《岳阳楼记》,了解更多关于岳阳楼和岩泉寺的美景描写。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去过一座岩泉寺,那里的风景真美丽!2. 初中生:我希望有机会能够游览一座岩泉寺,感受大自然的美丽。3. 高中生:这个地方真像一座岩泉寺,环境优美,让人心旷神怡。4. 大学生:我听说这个旅游景点有一座岩泉寺,我计划下次去看看。希望以上关于“岩泉寺”的学习指南能对您有所帮助!

拆字解意

岩泉寺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