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龙
拼音yìng lóng
注音ㄧㄥˋ ㄌㄨㄙˊ
繁体
基本解释
(1).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相传 禹 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成江河,使水入海。《楚辞·天问》:“河海应龙,何画何歷? 鮌 何所营? 禹 何所存?”《文选·班固<答宾戏>》:“应龙潜於潢污,鱼黿媟之。” 吕延济 注:“应龙,有翼之龙也。”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 清 龚自珍 《尊任》:“应龙入眢井,不瞑目以待鰍鱓之饱龙肉,而睫泪以哀井上之居民,岂得为应龙也哉!”
(2).古代传说中善兴云作雨的神。《山海经·大荒东经》:“ 大荒 东北隅中,有山名曰 凶犁土丘 。 应龙 处南极,杀 蚩尤 与 夸父 ,不得復上。故下数旱。旱而为 应龙 之状,乃得大雨。”《后汉书·张衡传》:“夫 女魃 北而 应龙 翔,洪鼎声而军容息。” 李贤 注:“ 女魃 ,旱神也。 应龙 ,能兴云雨者也。” 宋 苏舜钦 《天平山》诗:“旱年或播洒,润可足九土,奈何但泓澄,未为 应龙 取。”
基本含义
- 指能够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人或事物。
详细解释
- 应龙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形似龙而能随意变化。成语“应龙”借用了这一形象,比喻一个人或事物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不被困扰或束缚。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一个人或事物的能力强大,能够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情况。可以用来夸奖一个人的能力出众,也可以形容某个事物的适应能力强。
故事起源
- 成语“应龙”的起源并没有明确的故事,可能是根据传说中应龙的特性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的能力。
成语结构
- 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特定的顺序。
例句
- 1. 他真是个应龙,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够迎刃而解。2. 这个项目经理真是应龙一样,总是能够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应龙”与灵活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联系起来,想象一个龙在不同的环境中变化适应的形象,加深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关于中国神兽的传说,如龙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爸爸很厉害,就像是一个应龙,每次都能帮我解决问题。2. 初中生:老师说我们要像应龙一样灵活应对考试中的各种题型。3. 高中生:在高考复习期间,我要像应龙一样应对各科目的复习任务。4. 大学生:刚开始工作时,我觉得自己像是一个应龙,不断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