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在词典中的解释
jiāzhīzuì,huàn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拼音yù jiā zhī zuì, hé huàn wú cí

注音

繁体

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

  • yù jiā zhī zuì ,hé huàn wú cí ㄧㄩˋ ㄐㄧㄚ ㄓㄧ ㄗㄨㄟˋ ,ㄏㄜˊ ㄏㄨㄢˋ ㄨˊ ㄘㄧˊ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左传·僖公十年》载: 晋 献公 死后, 晋 大夫 里克 先后杀公子 奚齐 、公子 卓 及大夫 荀息 ,新君 晋惠公 即位后杀 里克 。将杀 里克 时, 惠公 派使臣对他说:“微子则不及此。虽然,子弑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对曰:“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伏剑而死。后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谓欲加害于人,即使无过错,也可以罗织罪名作为理由。 郭小川 《学习笔记》:“把学习文化和‘死啃书本’混为一谈,也是一种诡辩,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基本含义

  • 如果有人想对你进行指责或加罪,总能找到借口。

详细解释

  •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原文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意思是说如果有人想对你进行指责或加罪,总能找到借口。这句话强调了人们在对待他人时常常会以任何理由找借口,来加害于人或者对人进行诬告。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指责那些心怀恶意、无中生有、故意找茬的人。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喜欢钻空子、找借口、编造事实的人。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子罕的人,他是鲁国的一位贵族。有一次,子罕的朋友杀了人,而子罕作为他的朋友,应该为此事负责。然而,子罕不愿意承担责任,于是他找了很多借口来逃避惩罚。最后,他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借口,成功地逃过了惩罚。这个故事表达了人们常常会找借口逃避责任的现象。

成语结构

  • 这个成语由五个汉字组成,其中“欲加之罪”是主体部分,表示有人想要对他人进行指责或加罪;“何患无辞”是修饰部分,表示总是能找到借口。

例句

  • 1. 他总是喜欢找借口逃避责任,欲加之罪,何患无辞。2. 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他总是能够找到借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这个成语与类似的情境联系起来,如一个人总是找借口逃避责任的形象,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和司法文化,以及其他类似的成语和故事。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小明没有做作业,但他找了很多借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2. 小学生:小红说她没有偷我铅笔盒,但是她的口袋里却有我的铅笔,欲加之罪,何患无辞。3. 初中生:老师说我抄袭了别人的作文,但我可以证明我的作文是原创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4. 高中生:虽然我没有犯错,但是老师总是找借口批评我,欲加之罪,何患无辞。5. 大学生:他总是找借口逃避工作,欲加之罪,何患无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