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纂
拼音biān zuǎn
注音ㄅㄧㄢ ㄗㄨㄢˇ
繁体
基本解释
[释义]
(动)就现成的材料加以整理,编写成书,侧重于“编”,多指资料较多、篇幅较大的著作,用于书面语。
[构成]
并列式:编+纂
[例句]
编纂汉语大词典。(作谓语)
近义词
编辑
英文翻译
1.compile
详细解释
◎ 编纂 biānzuǎn
[compile] 编辑,撰述
编纂词典
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孙文《黄化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犹编辑。编写纂集。 唐 白居易 《河南元公墓志铭》:“观其述作编纂之旨,岂止於文章刀笔哉?”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五:“其枢密院事涉机密,亦令本院编纂,至月终送史馆。”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序》:“遇罕见罕闻之事,必以小纸録出之。积岁餘,得千有餘事,不忍焚弃,编纂成书。” 孙犁 《秀露集·关于纪昀的通信》:“他编纂的书,不叫《四库备要》,叫《四库全书》。”
(2).用以称编纂职务。 曹亚伯 《武昌日知会之破案》:“己酉, 张君 在 上海 广学会任编纂,兼办《大同报》。”
基本含义
- 编纂指根据一定的规则和要求,将材料整理、编辑成书籍、文章等。
详细解释
- 编纂是指根据一定的规则和要求,将材料整理、编辑成书籍、文章等。它强调对材料进行整理和编辑,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编纂不仅仅是简单的整理和编辑,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创新,使之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和学术性。
使用场景
- 编纂这个词语常常用于描述学术研究、历史纪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工作。例如,编纂历史书籍、编纂学术论文、编纂文化典籍等。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古代的文化传统。在古代,人们常常需要将各种材料整理、编辑成书籍、文章等。这项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编纂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被视为一种学问和艺术。
成语结构
- 编纂的结构是“编”和“纂”两个字,其中“编”是动词,表示整理、编辑的行为,“纂”是动词,表示将材料整理、编辑成书籍、文章等的结果。
例句
- 1. 他花了三年的时间编纂这本历史书籍。2. 这部文化典籍是由一批专家共同编纂而成的。3. 这篇学术论文经过了多次修改和编纂才最终发表。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编纂”这个词语与“整理、编辑”等词语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同时,可以想象一个人在整理材料、编辑文章的场景,以加深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和记忆。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编纂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编辑技巧、文献整理方法等,以提高自己的编纂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让我们编纂一本小故事书。2. 初中生:我喜欢编纂自己的笔记,使之更加有条理。3. 高中生:我计划将这些资料编纂成一本研究报告。4. 大学生:我正在参与一个大型学术项目,负责编纂相关的学术论文。5. 成人:我专门学习了文献编纂和编辑技巧,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