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牙爲猾
拼音chǐ yá wéi huá
注音
繁体齒牙爲猾
基本解释
谓谗言造成灾祸。《国语·晋语一》:“ 献公 卜伐 驪戎 , 史苏 占之,曰:‘胜而不吉。’公曰:‘何谓也?’对曰:‘遇兆,挟以衔骨,齿牙为猾。’” 韦昭 注:“齿牙,谓兆端左右衅坼,有似齿牙。中有从画,故曰衔骨。骨在口中,齿牙弄之,以象谗口之为害也。”亦作“ 齿牙为祸 ”、“ 齿牙之猾 ”。《史记·晋世家》:“初, 献公 将伐 驪戎 。卜曰:‘齿牙为祸。’及破 驪戎 ,获 驪姬 ,爱之,竟以乱 晋 。” 唐 柳宗元 《唐故邕管招讨副使试大理司直兼贵州刺史邓君墓志铭》:“然以忧慄间於多虞,卒成耳目之塞,道致齿牙之猾。”
基本含义
- 指一个人凶狠狡猾,阴险狡诈,咬牙切齿。
详细解释
- 齿牙为猾这个成语由“齿牙”和“为猾”两部分组成。“齿牙”指牙齿,而“为猾”表示狡猾、阴险。整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凶狠狡诈、阴险狡猾,咬牙切齿的样子。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那些心机深沉、心思缜密、手段狡猾的人。它可以用于讽刺某人的狡诈行为,也可以用于形容某种险恶的环境。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左传·隐公元年》。故事中,齐国有一个叫做齐宣公的君主,他统治时期,因为其残暴嗜杀,人们都非常恐惧他。有一天,齐宣公听说一个名叫“齐骏”的人对他不满,打算谋反。于是,他召集齐骏,用各种方式试图诱使他表露反叛的意图。然而,齐骏非常机智,他一直保持沉默,没有露出任何破绽。最后,齐宣公问他:“你是否有反叛的打算?”齐骏回答:“我是一个有齿牙的人,但我不会为了狡猾而做出反叛的行为。”这个故事中的“齿牙”形象地展示了齐骏的聪明和机智,从而形成了“齿牙为猾”的成语。
成语结构
- 主语 + 齿牙 + 为 + 猾
例句
- 1. 他虽然表面和蔼可亲,但实际上齿牙为猾。2. 这个商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齿牙为猾地欺骗了很多人。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咬着锋利的牙齿,面带狡诈的笑容,形象地展示了“齿牙为猾”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其他与狡猾、阴险相关的成语,如“狐假虎威”、“狼子野心”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齿牙为猾地抢走了我的玩具。2. 初中生:这个人表面看起来很友好,但其实齿牙为猾。3. 高中生:政治斗争中,有些政客会齿牙为猾地追求个人利益。4. 大学生:在商业竞争中,有些人会齿牙为猾地使用各种手段来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