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牓
拼音huáng bǎng
注音ㄏㄨㄤˊ ㄅㄤˇ
繁体
基本解释
见“ 黄榜 ”。
基本含义
- 黄牓指的是黄色的竹牓,比喻文书、文件等被人篡改或损坏。
详细解释
- 黄牓是古代使用的一种竹制文书,通常用来记录重要的事务。这个成语比喻文书或文件被人恶意篡改或故意损坏,使其失去原本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文书被篡改、文件被破坏等情况。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当遇到文件被篡改、证据被破坏等情况时,可以使用黄牓这个成语来形容。
故事起源
- 黄牓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王莽传》中,记载了汉朝末年王莽篡位后,他篡改了历史文书和家族族谱,以掩盖他篡位的事实。后来,黄牓成为了形容文书被篡改的成语。
成语结构
- 黄牓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是黄,第二个字是牓。
例句
- 1. 他篡改了合同上的数字,可算是真正的黄牓。2. 这份报告被人故意毁坏,完全是一份黄牓。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黄牓的形象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张黄色的竹牓被人故意篡改,形成了黄牓这个成语的意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文书和文件的知识,以及相关的成语和故事。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作业被同学故意弄糊涂了,真是一份黄牓。2. 初中生:他篡改了考试成绩单上的分数,根本就是在做黄牓。3. 高中生:历史课上,老师讲到王莽篡改文书的故事,我才明白黄牓的意义。
4. 大学生
- 在法律课上,我们学习了文书证据被篡改的案例,老师提到了黄牓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