懑愤
拼音mèn fèn
注音ㄇㄣˋ ㄈㄣˋ
繁体
基本解释
烦闷抑郁。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赵相汝南李统》:“经术浅末,不晓天官,见其非常,昭昭再见,诚切恠之,诚懣愤。”
基本含义
- 形容愤怒的样子,心中不平的情绪。
详细解释
- 懑愤是指内心充满愤怒、不满和不平的情绪。这种情绪常常与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有关,使人感到愤怒、气愤和郁闷。
使用场景
- 懑愤常用于描述对不公平待遇或不公正行为感到愤怒和不满的情况。可以用于形容个人遭受不公正对待的情况,也可以用于形容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愤怒。
故事起源
- 懑愤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十六年》:“大国懑愤而不敢发。”意思是大国内心充满愤怒,但却不敢表露出来。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内心充满愤怒和不满的情绪。
成语结构
- 懑愤由两个字组成,前者“懑”意为内心不平,后者“愤”意为愤怒。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容内心充满愤怒和不满的情绪。
例句
- 1. 他对不公正的待遇感到懑愤不平。2. 面对社会不公正现象,他内心充满了懑愤之情。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懑愤与愤怒的发音相结合,形象地想象一个人内心充满愤怒和不满的情绪,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愤怒、不满相关的成语,如“愤世嫉俗”、“怒发冲冠”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对老师对我不公平的评价感到懑愤。2. 初中生:看到那些欺负弱小的人,我感到懑愤。3. 高中生:面对社会的不公正现象,我内心充满了懑愤之情。4. 大学生:对于政府的腐败行为,我感到懑愤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