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恒诰在词典中的解释
hénggào

恒诰

拼音héng gào

注音ㄏㄥˊ ㄍㄠˋ

繁体

基本解释

  • 犹恒训。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优文封策,则气含风雨之润;敕戒恆誥,则笔吐星汉之华。”

基本含义

  • 指君主的命令或法令长期不变,永远有效。

详细解释

  • 恒诰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恒意为永远不变,诰指君主的命令或法令。恒诰形容君主的命令或法令长期不变,始终有效。

使用场景

  • 恒诰一般用于描述君主的命令或法令,也可以用于比喻其他事物长期不变且始终有效的状态。

故事起源

  • 恒诰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据说,在古代,君主颁布的命令或法令常常被认为是永久有效的,一旦颁布就无法更改。这种命令或法令被称为恒诰,意味着它们是永远不变的。

成语结构

  • 恒诰是一个形容词性的成语,由形容词“恒”和名词“诰”组成。

例句

  • 1. 君主颁布的恒诰,一直为人民所遵守。2. 这个公司的守则就像一份恒诰,无论时间如何变化,都不会改变。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恒诰这个成语。可以想象君主颁布的命令或法令如同一份恒诰,永远不变。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历史感兴趣,可以了解更多关于古代君主的命令和法令的知识。还可以学习其他与政府法令相关的成语,如“法网恢恢”、“刻不容缓”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老师的规定就像恒诰一样,我们都要遵守。2. 小学生:老师给我们发的学习任务是一份恒诰,我们不能懈怠。3. 中学生:这个城市的交通规则是一份恒诰,每个人都要遵守。4. 大学生:法律是社会的恒诰,每个公民都要尊重和遵守。

拆字解意

恒诰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