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饰
拼音xiào shì
注音ㄒㄧㄠˋ ㄕ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装饰。《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鉤落者,校饰革带,世谓之鉤络带。” 晋 法显 《佛国记》:“此本是吾割肉贸鸽处,国人由是得知,於此处起塔,金银校饰。” 王国维 《胡服考》:“古大带、革带皆无饰,有饰者胡带也。后世以其饰名之,或谓之校饰革带。”
基本含义
- 修饰、装饰。
详细解释
- 校饰指对文字、文章进行修饰和装饰,使其更加美观、精致。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修饰文字、文章的过程或方法,也可以用于形容人为了追求表面的美观而进行装饰。
故事起源
- 校饰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中,其中有一则故事。相传,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名叫屈原的文学家,他在楚国宫廷中担任重要职位。一次,屈原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但内容过于复杂,难以阅读。为了使文章更加易读,他特意请来了一位专门负责装饰和润色文章的人,帮助他进行校饰。经过校饰之后,文章变得通俗易懂,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从此以后,人们便用“校饰”来形容修饰文字、文章的过程。
成语结构
- 动宾结构。
例句
- 1. 他经过精心的校饰,使这篇文章更加生动有趣。2. 这幅画经过校饰,色彩更加鲜艳,形象更加生动。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校饰”记忆为“校正式”,即通过对文字进行校正和装饰,使之更加正式、美观。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校饰相关的成语或词语,如“装点门面”、“修饰文字”等,以丰富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教我们写作文时,经常会要求我们对文章进行校饰,使之更加漂亮。2. 初中生:我喜欢阅读那些经过校饰的文章,因为它们看起来更加舒服。3. 高中生:写作文时,我会花很多时间进行校饰,以使文章更有吸引力。4. 大学生:我在写论文之前会先进行校饰,以确保文章的质量和可读性。5. 成年人:在写邮件或公开演讲之前,我会对文本进行校饰,以确保表达的清晰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