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祠堂
拼音zhū jiā cí táng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拼音:zhū jiā cí táng
简介
朱家祠堂位于朱德同志旧居西侧约8米处,是朱德先辈来马鞍场落户的第一个住地。原为三合院式建筑,坐北朝南,由正房、东西厢房组成。正房为5间,东西厢房各为四间,建筑均设有廓道,土筑墙(墙厚330mm)为整个建筑的承重墙和隔断墙,建筑屋面为悬式小青瓦。
1996年,为修建朱德旧居管理用房,拆除了朱家祠堂东厢房和正房的东次间、东梢间。2004年,居住在朱家祠堂的朱家人后代,朱香海,迁移别处时,把自己居住在朱家祠堂的房屋进行了拆卸,于是只剩下正房的明间,两次间和残缺不全的西梢间,在西厢房的废墟中尚留下了台阶、墙基和柱础。其整个建筑(三合院)已面目全非。
朱家祠堂复原保护工程,遵守“保存原有的建筑形制,保存原来的建筑结构,保存原来的建筑材料,保存原来的工艺技术”的原则,投资100万,于2005年6月23日启动了朱家祠堂复原保护工程,整个复原维修工程占地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80平方米,于2006年8月竣工。
正房用于展示,举办了朱德家世陈列室,东西厢房用于朱德旧居管理用房和接待用房及小卖部。
入口为西次间,朱德家世陈列。从朱氏源流,客居他方,简略记载朱德先祖朱聪一郎,于明化初年居汀州府上杭县紫金山笋竹坝瓦子街,后生一子朱万一郎,父子居住数十载,然后迁于广东省绍州府乳源县龙溪枫树坪,后移梯下繁衍了8代人。朱德的近代祖先朱仕耀于清康熙甲午年(1714年),从乳源梯下入川,首迁地是四川顺庆府广安县龙台寺,然后再迁仪陇马鞍。
堂屋陈列着朱德半身仿铜塑像。墙壁上有朱德祖父母朱邦俊夫妇,朱德生父母朱世林夫妇,养父母朱世连夫妇的生平简介,玻璃展柜里存放着朱德亲人捐献出前辈曾用过的小木箱、马灯、鳅鱼骨烟杆、木瓢、藤篮、手工刺绣罩檐、玉簪等遗物。
东次间墙壁上陈列着朱德的大哥朱代历和在战争年代中朱德的几位夫人(刘从珍、肖菊芳、陈玉珍、贺稚华、伍若兰)的简介,以及朱德和康克清在中南海的合影像,朱德的后裔朱琦、朱敏的简介。玻璃柜中还存放朱德送给女婿刘铮的两个马褡,送给儿子朱琦的《毛泽东选集》,送给朱敏的皮箱,康克清穿过的衣服、袜子、布鞋以及“朱子家训”长卷书法作品。
基本含义
- 指家族世代相传的祠堂,也可用来比喻家族的繁荣昌盛。
详细解释
- 朱家祠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象征,代表着家族的传承和繁荣。在古代,朱家祠堂是朱姓家族的祭祀场所,也是家族成员聚会交流的地方。这个成语的含义也可以引申为家族的繁荣昌盛,代表着一个家族的世代传承和兴旺发达。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家族的繁荣昌盛,也可以用来形容其他事物的兴盛和发展。
故事起源
- 朱家祠堂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明朝时期的朱姓家族。朱姓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姓氏之一,明朝时期的朱元璋是朱姓家族的创始人,他建立了明朝帝国,使朱姓家族繁荣昌盛。因此,朱家祠堂成为了代表家族繁荣的象征。
成语结构
- 主语+谓语+宾语
例句
- 1. 他家的朱家祠堂世代相传,代表着家族的繁荣昌盛。2. 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如朱家祠堂般蓬勃兴旺。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朱姓家族的繁荣和祠堂的庄严氛围来记忆这个成语。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关于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和祠堂的知识,以及朱姓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和影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家族有一个朱家祠堂,我们每年都会在那里举行家庭聚会。2. 初中生:朱家祠堂代表着家族的繁荣,我们应该努力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3. 高中生: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如朱家祠堂般蓬勃兴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