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攘畧在词典中的解释
rǎnglüè

攘畧

拼音rǎng lüè

注音ㄖㄤˇ ㄌㄩㄝˋ

繁体

基本解释

  • 侵夺。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使其嫂果治栖所,谓百官 尧 遣以随主者,主为强暴攘畧,百官乌得不以上闻,而 尧 亦岂能但已也?可发一笑。”

基本含义

  • 指消除外来的侵略、扩张势力。

详细解释

  • 攘畧一词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吾恶乎攘乎略乎?”意为反对侵略、扩张。攘指排除、消除,畧指侵略、扩张。攘畧的基本含义是指消除外来的侵略、扩张势力。

使用场景

  • 攘畧常用于形容国家或个人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意志和行动。也可以用来形容清除内外的干扰、保护自己的利益。

故事起源

  • 攘畧的故事起源于战国时期。当时,各个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相互侵略扩张。孟子在《公孙丑上》中提出了攘畧的观点,主张排除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宁。

成语结构

  • 攘畧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形式为“攘 + 畧”。

例句

  • 1. 我们要坚决攘畧,保卫我们的国家。2.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攘畧外来的竞争。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攘畧的发音“rǎng lüè”与“嚷略”联想,想象自己在嚷嚷着排除侵略、保护自己的国家或利益。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攘畧相关的成语,如“攘外必先安内”、“攘害除患”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学习攘畧,保护我们的家园。2. 初中生: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必须具备攘畧的意识和能力。3. 高中生:攘畧是每个国家都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做出贡献。4. 大学生及成人:攘畧不仅仅是国家的事,也涉及到个人的利益。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的权益,不被他人侵略。

拆字解意

攘畧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