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西伯在词典中的解释

西伯

拼音xī bó

注音ㄒㄧ ㄅㄛˊ

繁体

基本解释

  • (1).指 周文王 或 周武王 。《孟子·离娄上》:“吾闻 西伯 善养老者。” 焦循 正义:“ 西伯 ,即 文王 也。 紂 命为西方诸侯之长,得专征伐,故称 西伯 。”《吕氏春秋·贵因》:“ 殷 使 胶鬲 候 周 师。 武王 见之。 胶鬲 曰:‘ 西伯 将何之?无欺我也。’ 武王 曰:‘不子欺,将之 殷 也。’” 明 梁辰鱼 《浣纱记·送饯》:“ 羑里 之囚, 宜生 不离 西伯 。”
    (2).锡伯族的史称。

基本含义

  • 指忠诚、有担当的人。

详细解释

  • 西伯是一个古代中国的地名,也是周朝时期的一个贵族姓氏。成语“西伯”源自《尚书·周书·地官书》中的记载,意为忠诚、有担当的人。用来形容一个人忠于职守、有责任感、勇于担当的品质。

使用场景

  • 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表现出的忠诚、有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也可以用来赞美一个人在困难或危险的情况下能够坚守信念、勇往直前。

故事起源

  • 成语“西伯”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传说。相传,周朝的国君武王想要征服狄方部落,但他的大臣们都不愿意参与这场战争。只有一个名叫姜尚的贵族愿意出征,他带领军队勇敢地与狄方作战,最终取得了胜利。姜尚的忠诚和担当精神被称为“西伯之志”,后来成为了成语“西伯”的象征。

成语结构

  • 成语“西伯”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特定的固定搭配形式。

例句

  • 1. 他一直是公司的骨干员工,为人诚实可靠,真是个西伯之才。2. 在困境中,他展现出了西伯的精神,坚持到底,最终战胜了困难。3. 作为一名领导,他具备了西伯的品质,能够带领团队取得成功。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西伯”与“忠诚、有责任感、勇于担当”等词语进行关联记忆,同时可以联想到成语的故事起源和含义,加深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忠诚、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相关的成语,如“忠孝两全”、“报国无私”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个西伯之才,每天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2. 初中生:作为班级的学习委员,我要发扬西伯的精神,带领大家一起努力学习。3. 高中生:在面对高考的压力时,我们要像西伯一样,坚持不懈地努力,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