骀背
拼音dài bèi
注音ㄉㄞˋ ㄅㄟˋ
繁体
基本解释
(1).因年老而驼背。 唐 黄滔 《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雪顶之僧,指西土之未有,駘背之叟,庆东 闽 之天降。”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一:“ 叶訒菴 司寇,晚年駘背,行步缓款欹侧,时人谓如‘乃’字。”
(2).鲐背。年老寿高的人。 唐 李德裕 《上尊号玉册文》:“於是服冕之士,戴鶡之伦,暨藩侯、邦伯、黄髮、駘背,不谋而进曰:‘陛下元默天晬,辉光日新,大矣孝熙,四极爰臻。’” 宋 梅尧臣 《元日》诗:“举杯更献酬,各尔祝駘背。” 清 蒲松龄 《拟上加意养老诏令天下年七十八十以上者各赐粟帛等项有差群臣谢表》:“未有加恩駘背,七十上尽被皇仁;广恤高年,百万人均沾帝德,如今日者也。”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背部佝偻弯曲,姿态不正。
详细解释
- 骀背是由“骀”和“背”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骀”指的是一种体型矮小、腿短背长的马,而“背”则指人的背部。骀背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的背部弯曲、佝偻,姿态不正,常用来形容身体驼背的人。
使用场景
- 骀背这个成语多用于形容人的姿态不端正、背部驼背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长期保持不正确的坐姿或站姿,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行不端或态度不正。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来批评、讽刺或警示别人。
故事起源
- 骀背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战国策·齐策四·骑骑之义》。当时,齐国有一个叫骑骑的人,他的背部非常佝偻,像骀马一样。因此,人们就用“骀背”来形容他的背部弯曲。后来,这个成语就被广泛使用。
成语结构
- 主体部分是“骀背”,表示人的背部佝偻弯曲;修饰部分是“骀”,表示体型矮小、腿短背长的马。
例句
- 1. 他长期保持着骀背的姿势,给他的身体带来了很多问题。2. 这个人不仅骀背,而且行为不端,真是令人反感。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骀背这个成语。可以将“骀”字联想为矮小的马,而“背”字联想为人的背部。将这两个字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形象的印象,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成语,可以拓展对汉语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可以通过阅读成语故事、成语词典等来学习更多成语的用法和意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姿势像个骀背一样,老师都笑话他。2. 初中生:他长期保持着骀背的坐姿,对身体不好。3. 高中生:这个人不仅骀背,而且态度也不端正,真是令人讨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