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辩
拼音fú biàn
注音ㄈㄨˊ ㄅㄧㄢˋ
繁体
基本解释
浮夸巧辩。《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淮南王 安 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 颜师古 注:“言无实用耳。”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八篇:“聚 淮南 者,则大抵浮辩方术之士也。”
基本含义
- 指言辞虚浮,辩论时只注重表面,不注重实质。
详细解释
- 浮辩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浮指的是虚浮、不实,辩指的是辩论、争辩。浮辩形容辩论时只注重表面,不注重实质,内容空洞、不切实际。
使用场景
- 浮辩常用于形容辩论时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实质,以花言巧语、空洞的论点来迷惑他人。常见的使用场景包括教育领域、政治领域和日常生活中的辩论场合。
故事起源
- 浮辩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形容辩论时只注重表面,不注重实质的现象。后来,这个成语逐渐被人们广泛使用。
成语结构
- 浮辩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他的辩论总是充满了浮辩,没有实质性的内容。2. 在辩论中,他不断使用浮辩的手法来迷惑对手。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浮辩这个词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水面上漂浮,没有实质性的支撑,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很有力量,但实际上是虚浮的。
延伸学习
- 如果想进一步学习类似的成语,可以了解一些与辩论、虚浮相关的成语,如“词不达意”、“空谈误国”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他在辩论比赛中使用了很多浮辩的论点。中学生:老师教我们要避免浮辩,要注重实质性的辩论。大学生:在学术界,浮辩是被严格禁止的,要注重深入的思考和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