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索帬在词典中的解释
suǒqún

索帬

拼音suǒ qún

注音ㄙㄨㄛˇ ㄑㄩㄣˊ

繁体

基本解释

  • 系在马胸前的穗状饰物。《左传·桓公二年》“鞶、厉、游、缨” 晋 杜预 注:“缨,在马膺前,如索帬。” 孔颖达 疏:“ 服虔 云:‘缨如索帬,今乘舆大驾有之。’然则 汉 魏 以来,大驾之马膺有索帬,是缨之遗象,故云‘如索帬。’也。”

基本含义

  • 指追究事情的真相或责任。

详细解释

  • 索帬是由“索”和“帬”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索”意为追究、寻求,表示主动追究事情的真相或责任;“帬”意为衣裳,比喻事情的真相或责任就像是人的衣裳一样,不能被掩盖或隐瞒。因此,索帬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追究事情的真相或责任,不让其被掩盖或隐瞒。

使用场景

  • 索帬这个成语常常用于形容追究事情真相或责任的情况。比如,在法律领域中,可以用来描述法庭上对案件真相的追求;在工作场合,可以用来形容对责任的追究;在生活中,可以用来指责某人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或责任。

故事起源

  • 《左传·宣公十年》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鲁国宣公王和他的大臣季孙氏的故事。宣公王曾经犯下大错,但他却试图隐瞒事实,不敢面对责任。季孙氏见状,用索帬的比喻,劝告宣公王要勇敢面对事实和责任。这个故事使得“索帬”成为了形容追究真相或责任的成语。

成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索”和“帬”。

例句

  • 1. 在这个案件中,我们必须索帬追求真相。2. 领导索帬地追问了他的失误原因。3. 她索帬地追究了公司内部的腐败行为。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索”字理解为寻求、追究的意思,将“帬”字理解为衣裳,比喻事情的真相或责任。可以通过将“索”字和“帬”字的意思联系起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学习更多与追究事实、责任相关的成语,如“穷追猛打”、“追本溯源”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让我们索帬找出谁偷了我的铅笔。2. 初中生:老师索帬地问了我们谁没有完成作业。3. 高中生:学校索帬调查了替考事件的真相。4. 大学生:社团成员索帬地追究了财务问题的责任。

拆字解意

索帬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