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一实在词典中的解释
shí

一实

拼音yī shí

注音ㄧ ㄕㄧˊ

繁体

基本解释

  • (1).同一种事物。亦谓实质相同。《荀子·正名》:“状同而为异所者,虽可合,谓之二实。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 杨倞 注:“虽有化而无别异,故谓之一实,言其实一也。”《吕氏春秋·振乱》:“攻伐之与救守,一实也。” 高诱 注:“攻伐欲陷人,救守欲完人,其实一也。”《淮南子·精神训》:“无天下不亏其性,有天下不羡其和;有天下,无天下,一实也。” 汉 王充 《论衡·纪妖》:“刻为文,言为辞。辞之与文,一实也。” 章炳麟 《辨诗》:“瞽师瞍矇,皆掌声诗,即诗与箴一实也。”
    (2).谓真实,实在。《陆象山语录》卷上:“千虚不博一实,吾平生学问无他,只是一实。”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中庸第二十章十四》:“是物外有诚,事外有诚。斯亦游於虚以待物之用,而岂一实无间之理哉?”
    (3).一个果实。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卷二:“ 王濬 园生瓜,三茎一实。” 元 范梈 《种瓠》诗序:“秋后瓠果成一实。” 梁启超 《说橙》:“植橙之地,凡亩而容百五十株,凡株得橙中数可二百实。一实重率在三四两之间。”
    (4).指结果实一次。 晋 王嘉 《拾遗记·瀛洲》:“有树名影木,日中视之如列星,万岁一实。实如瓜,青皮黑瓤,食之骨轻。”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 磅磄山 去 扶桑 五万里,日所不及,其地甚寒,有桃树千围,万年一实。”

基本含义

  • 形容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详细解释

  • 指说话和行动一致,言出必行。意思是说话要有准确的判断力和果断的决断力,不轻易改变主意。也可以指言行一致,做事情坚持原则,不动摇。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的言行一致,行为坚定不变。可以用来表扬一个人的坚定态度和果断决断。

故事起源

  • 《韩非子·五蠹》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齐国有个人叫季札,他在齐国的官场中非常受人尊敬,因为他言出必行,坚持原则,从不动摇。后来,他被任命为齐国的宰相,他的言行一致的作风也成为了一种标志,被后人称为“一实”。

成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

例句

  • 1. 他说话一实,从不说空话。2. 这个领导的决策很一实,我们完全可以信任他。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一实”与“一识”相对比,表示一个人的言行一致,行为坚定不变。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坚定态度和果断决断相关的成语,如“一心一意”、“坚定不移”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小明说话一实,他说的话一定会做到。2. 小学生:老师说我们要爱护环境,我会一实地去保护环境。3. 初中生:学校组织了一次义务劳动活动,我参加了并一实地完成了任务。4. 高中生:在大学申请的过程中,我一实地准备了申请材料,顺利被录取。5.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我一实地践行了自己的理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拆字解意

一实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