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民虏在词典中的解释
mín

民虏

拼音mín lǔ

注音ㄇㄧㄣˊ ㄌㄨˇ

繁体

基本解释

  • 俘获的敌国民众。《礼记·曲礼上》:“献车马者执策绥,献甲者执胄,献杖者执末,献民虏者操右袂。” 孔颖达 疏:“民虏,谓征伐所获彼民,以为外虏,故云民虏也。”

基本含义

  • 指平民百姓被侵略者奴役、掠夺的悲惨境遇。

详细解释

  • 民虏意指平民百姓遭受外族侵略者的奴役和掠夺,形容国家社会遭受外敌入侵,人民遭受压迫和剥削的悲惨状况。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国家或地区被外敌入侵,人民生活困苦的情况。也可用于形容个人被欺压、受剥削的境况。

故事起源

  •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修建万里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战和奴役百姓的工程建设,人民生活极度艰苦,遭受奴役和掠夺。形成了“民虏”这一成语,用以描述百姓被奴役的悲惨境遇。

成语结构

  • 主谓结构,由“民”作主语,表示被奴役的平民百姓,“虏”作谓语,表示被奴役的状态。

例句

  • 1. 在那个时代,人们生活在民虏的苦难之中。2. 历史上,中国曾多次遭受外敌入侵,人民一度沦为民虏。3. 我们要铭记历史,不让自己再次成为民虏。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民虏”与“奴役”、“掠夺”等词语进行联想,帮助记忆其基本含义。也可以结合历史事件和故事,理解成语的起源和背后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战争,了解百姓在那些时期的生活状况。同时,可以学习相关的成语和词语,扩大自己的词汇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古代,有些人民生活在民虏的困境中,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2. 初中生:历史上,中国曾多次遭受外敌入侵,人民沦为民虏,饱受压迫与剥削。3. 高中生:民虏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国家或地区被外敌入侵,人民生活困苦的情况。

拆字解意

民虏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