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沴
拼音jī lì
注音ㄐㄧ ㄌ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饥荒灾害。飢,通“ 饥 ”。 清 鲁一同 《<荒年谣>序》:“飢沴洊叠,疮痏日甚。”
基本含义
- 形容非常饥饿和干渴。
详细解释
- 饥沴是由两个意义相近的词语组成,饥指饥饿,沴指干渴。它形容人非常饥饿和干渴,极度需要食物和水。
使用场景
- 饥沴常用于形容人在长时间没有进食或者没有饮水后的状态,也可以用来形容渴望、迫切需要某种东西的心情。
故事起源
- 饥沴最早出自《庄子·秋水》:“吾闻之,冰者水也,而寒于水者也;木者,树也,而坚于木者也。吾今饥渴而死,是树我者与?抑我树者邪?大木为我植,其根将不济吾极,枝将不济吾寒,葉将不济吾饥,实将不济吾饥沴。”这段文字形象地描述了人在饥饿和干渴时的痛苦,从而形成了成语“饥沴”。
成语结构
- 饥沴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由两个意义相近的词语组成。
例句
- 1. 长时间没有进食,他感到饥沴难耐。2. 在沙漠里行走了几天,他们已经饥沴交加了。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饥沴这个词语。可以想象自己在长时间没有吃饭和喝水后的饥饿和干渴感受,从而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查找更多关于饥饿和干渴的成语,扩展对这个主题的学习。例如:饥不择食、渴望、口渴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我玩了一整天,回家时感到饥沴难耐。初中生:在比赛中,队员们经过长时间的奋战,感到饥沴交加。高中生:备战高考的时候,学生们都感到饥沴难耐,但他们仍然坚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