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事
拼音chì shì
注音ㄔㄧˋ ㄕ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指言其事。《汉书·翟方进传》:“三光垂象,变动见端,山川水泉,反理视患,民人讹謡,斥事感名。三者既效,可为寒心。”
基本含义
- 指责别人的过错或错误。
详细解释
- 斥事是由“斥”和“事”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斥,意为责备、指责;事,指事情、行为。斥事表示对别人的过错或错误进行指责和批评。
使用场景
- 斥事常用于表达对他人的过错进行批评和指责的情景。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合,如工作、学习、家庭等。
故事起源
- 斥事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段故事中。故事讲述了楚汉相争时,项羽被刘邦派去攻打齐国。项羽对齐国的国君田文感到不满,认为他不够忠诚,于是斥责了田文的行为。这个故事中的“斥事”一词,后来就成为了表示责备他人过错的成语。
成语结构
- 斥事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斥”和名词“事”组成。
例句
- 1. 他总是喜欢斥事,不管别人有没有错。2. 老师斥责他的不良行为,让他深感羞愧。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斥事”与“责事”进行联想,因为斥事的意思就是责备别人的过错或错误。可以通过反复阅读和使用该成语,加深对其含义的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责备、指责相关的成语,如“指桑骂槐”、“挑剔”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斥责了同学们不守纪律的行为。2. 初中生:班长斥责了同学们不认真学习的态度。3. 高中生:父母斥责了我晚归的习惯。4. 大学生:老板斥责了员工们的工作效率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