鬓鬟
拼音bìn huán
注音ㄅㄧㄣˋ ㄏㄨㄢˊ
繁体
基本解释
亦作“髩鬟”。环状鬓髻。 唐 冯贽 《南部烟花记·玉拨》:“ 隋煬帝 朱贵儿 插 崑山 润毛之玉拨,不用兰膏,而髩鬟鲜润。” 后蜀 顾夐 《临江仙》词之三:“绣襦不整鬢鬟欹,几多惆悵,情绪在天涯。”《全元散曲·一枝花》:“鬢鬟梳緑云,肌瘦消红玉。” 明 梁辰鱼 《浣纱记·别施》:“三年纔转羞杀梁间燕,鬢鬟尽鬈,手足尚胼。” 清 程麟 《此中人语·翠翠》:“自从帘下瞻风雅,早起何曾理髩鬟。”
基本含义
- 鬓鬟形容女子的发髻,也指妇女的头发。
详细解释
- 鬓鬟原本指女子的发髻,后来泛指妇女的头发。成语“鬓鬟”多用来形容女子的美丽、娇媚。它通过描绘女子的发髻来表达女子的美丽和娇媚。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写女子的美丽、娇媚,可以用在文学作品、诗歌、歌曲等艺术创作中。
故事起源
- 鬓鬟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诗歌中,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中有“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鬓鬟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飖举。银屏羽扇冷相对,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中描绘了女子鬓鬟的美丽和娇媚。
成语结构
- 主体部分为“鬓鬟”,没有其他修饰词。
例句
- 1. 她的鬓鬟如云,美丽动人。2. 她的鬓鬟飘逸,宛如仙女下凡。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鬓鬟”与女子的头发形象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可以想象一位美丽的女子,她的鬓鬟飘逸动人,从而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描写女子美丽的诗歌,了解更多关于女子美丽的表达方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她的鬓鬟像黑色的丝带,非常漂亮。2. 初中生:她扎着一个高高的鬓鬟,看起来非常优雅。3. 高中生:她长发披肩,鬓鬟如云,美丽得让人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