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底本在词典中的解释
běn

底本

拼音dǐ běn

注音ㄉㄧˇ ㄅㄣˇ

繁体

基本解释

  • [释义]
    (1) (名)留做底子的稿本。留作底本。(作宾语)
    (2) (名)抄本或刊印本所依据的本子。
    (3) (名)校勘时作为依据的本子;用于口语。
    [构成]
    偏正式:底(本
    [同义]
    蓝本

近义词

  • 蓝本、原本

英文翻译

  • 1.(底稿) a copy for the record or for reproduction; master copy

详细解释

  • ◎ 底本 dǐběn
    (1) [master copy]∶底稿
    (2) [original]∶抄本或刊印本所依据的本子
    把底本找来核对一下
    (3) [a text against which other texts are checked]∶校勘时作为依据的本子
    不按底本折校是错误的
    (1).底稿。 清 恽敬 《与黄香石》:“谨将原稿送呈,希飭贵高足钞録后即见掷,并无底本也。”
    (2).校刊、翻译、刊印书籍时作为依据的本子。亦指抄本或刊印本所依据的原本。 清 段玉裁 《与诸同志书》:“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譌不漏之难也,定其是非之难;是非有二:曰底本之是非,曰立説之是非。”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 蟫隐庐 有石印本,然其底本甚劣。”
    (3).犹本钱。比喻可以凭借、依靠的钱物。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三折楔子:“积儹下十两白银,又有新做下一套绵衣,都是我身后的底本儿。”

基本含义

  • 指古代书籍的底稿或底本,也用来比喻事物的根本、基础或本源。

详细解释

  • 底本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原指古代书籍的底稿或底本,是书籍的最初版本,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后来,这一词汇被引申为比喻事物的根本、基础或本源。在现代汉语中,底本常用来形容某种事物的最基础、最原始的形态或状态。

使用场景

  • 底本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事物的根本性质或核心要素。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质、一个组织的基本原则,或者一个理论的基础思想等。此外,底本还可以用来比喻某个事件或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或起因。

故事起源

  • 关于底本成语的具体故事起源尚无明确记载,但据考证,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文献《史记》中,用来描述古代书籍的底稿或底本。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引申为比喻事物的根本、基础或本源。

成语结构

  • 底本是一个名词性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这个理论的底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2. 这部小说的底本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底本”与书籍相关联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本书的底稿或底本是它最初的版本,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类似地,底本也可以用来形容事物的根本或基础。

延伸学习

  • 学习底本这个成语的延伸知识,可以了解古代书籍的制作过程和重要性,以及古代文化中书籍的地位和作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本故事书是我阅读的底本,让我受益匪浅。2. 初中生:学习是成功的底本,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3. 高中生:历史是了解一个国家底本的重要途径。4. 大学生: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底本,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