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踰方
拼音xíng bù yú fāng
注音ㄒㄧㄥˊ ㄅㄨˋ ㄧㄩˊ ㄈㄤ
繁体
基本解释
谓行动不踰越法度。《后汉书·班彪传上论》:“ 班彪 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閒,行不踰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基本含义
- 指一个人的行为举止谨慎,不越出规定的范围。
详细解释
- 这个成语中的“行”指行为,动作;“不踰”指不超过,不越过;“方”指规定,范围。成语的意思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举止非常谨慎,严守规定的范围,不越出界限。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做事非常谨慎,不冒险,遵循规定,不越界。可以用于表扬一个人的谨慎和守规矩的态度。
故事起源
- 《论语·述而》中有一句话:“行不踰方,动不离礼”,意思是说做事要谨守规矩,行为要符合礼仪。后来,人们将其中的“行不踰方”作为一个独立的成语来使用。
成语结构
- 行不踰方的结构是“行”+“不”+“踰”+“方”。
例句
- 1. 他一向行不踰方,从不做出超过规定范围的事情。2.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他的言行举止都行不踰方,深得大家的尊敬。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行不踰方”与“行为不越界”进行联想,从而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行不踰方”相关的成语,例如“循规蹈矩”、“守株待兔”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向老师学习,行不踰方地做好每一件事情。2. 初中生: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我要带头遵守规定,行不踰方。3. 高中生:考试期间,我要严守考场纪律,行不踰方,保证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