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三谏在词典中的解释
sānjiàn

三谏

拼音sān jiàn

注音ㄙㄢ ㄐㄧㄢˋ

繁体

基本解释

  • (1).三次劝谏。见“ 三諫之义 ”。
    (2).三个谏官。指 宋 代 吴昌裔 、 徐清叟 、 杜范 。《宋史·吴昌裔传》:“ 吴昌裔 与 徐清叟 、 杜范 一日并入臺,皆天下正士,四方想闻风采,为《至和三諫诗》以侈之。”
    (3).三个谏官。
    (4).三个谏官。指 明 代 吴之佳 、 叶初春 、 张栋 。见《明史·吴之佳传》。

基本含义

  • 指忠诚直言劝谏君主,以维护国家利益和君主的权益。

详细解释

  • 三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文化现象,源自《史记·韩长孺列传》。它是指臣子对君主三次忠言劝谏,以帮助君主纠正错误、改进政策,并维护国家和君主的利益。三谏是一种以忠诚和正直为核心的行为,体现了臣子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与责任。

使用场景

  • 三谏常用于描述对上级进行劝谏、提出建议的情境,也可以用于形容对错误决策或不当行为进行指正和劝导的场合。

故事起源

  • 三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传说中,韩长孺是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臣子,他忠于国家,勇于直言。当时,赵国君主犯了错误决策,韩长孺三次劝谏君主,但都未被采纳。最终,赵国遭受了失败和灾难,而韩长孺也因为坚持忠言而被迫离开朝廷。这个故事成为了后来“三谏”的象征。

成语结构

  • 三谏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三”和“谏”。其中,“三”表示次数的多少,表示三次;“谏”表示劝谏、规劝。

例句

  • 1. 他三谏不听,最终导致了公司的破产。2. 在历史上,有很多忠臣为了国家三谏不绝,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三谏”记忆为“三次劝谏”,并结合故事起源来理解和记忆这个成语。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了解更多关于忠诚、责任和劝谏的故事和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三谏我们要好好学习,不要偷懒。2. 初中生:学生会代表三谏校长,提出改善学校环境的建议。3. 高中生:作为班长,我三谏同学们要遵守校规,保持良好的纪律。4. 大学生:社团成员三谏社长,希望能够举办更多有意义的活动。

拆字解意

三谏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