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民愤在词典中的解释
mínfèn

民愤

拼音mín fèn

注音ㄇㄧㄣˊ ㄈㄣˋ

繁体

基本解释

  • [释义]
    (名)人民大众的愤恨。
    [构成]
    偏正式:民(愤
    [例句]
    反动统治者的罪恶行径激起了民愤。(作宾语)

英文翻译

  • 1.the people's [public] wrath; popular indignation

详细解释

  • ◎ 民愤 mínfèn
    [popular indignation;wrath of the ma sses] 人民大众对有罪恶的人的愤恨
    民愤极大
    人民的愤恨。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八节:“ 汉成帝 用减死刑,赦天下罪徒等办法企图缓和民愤,当然都不能有什么效果。”

基本含义

  • 指民众对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感到愤怒和不满。

详细解释

  • 民愤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由“民”和“愤”两个字组成。它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感到愤怒和不满的情绪。这种愤怒和不满往往源于对权力的滥用、不公正的法律、不公平的分配以及其他社会不正义现象。

使用场景

  • 民愤常常用于描述社会上大规模的不满情绪,特别是在一些重大事件中,如政府腐败、社会不公、经济不平等等。它可以用来形容人民对某种不公平现象的强烈愤怒和不满,表达了人民对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

故事起源

  • 民愤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中的《民愤》一则故事中。故事讲述了一个官员贪污受贿,人民群众对他的行为感到愤怒和不满。这个故事反映了社会上人民对于腐败和不公正行为的强烈愤怒,成为了“民愤”这个成语的来源。

成语结构

  • 主要由“民”和“愤”两个字组成,没有特殊的结构。

例句

  • 1. 这次事件引发了人们的民愤,大家都要求公正的处理。2. 长期的不公平待遇让人民的民愤积累到了顶点。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民愤”与“人民愤怒”联想起来,两者的发音和意思都相似,有助于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民怨”、“民愤填膺”等,以扩大对于社会不满情绪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对那个欺负同学的人感到很民愤。2. 初中生:这个国家的不公平现象引发了人民的民愤。3. 高中生:年轻人对于就业难的问题感到很民愤。4. 大学生:学生们对于高昂的学费和低就业率感到很民愤。5. 成年人:人们对于政府腐败行为感到愤怒和民愤。

拆字解意

民愤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