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遯
拼音lì dùn
注音ㄌㄧˋ ㄉㄨㄣˋ
繁体
基本解释
犹吏隐。 明 许潮 《武陵春》:“近有君山父老、青谿道士、山中人、太上隐者、沧浪渔父,皆不著名於世,同处於此。盖世有肥遯、有嘉遯、有吏遯,若吾辈又所谓玄遯者也。”详“ 吏隐 ”。
基本含义
- 指官员避开风险或困难,逃避责任,不履行职责。
详细解释
- 吏遯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吏指官员,遯指避开、逃避。吏遯的含义是指官员避开风险或困难,逃避责任,不履行职责。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官员在面临困难或危险时选择逃避的行为。
使用场景
- 吏遯这个成语常用于批评官员不负责任、逃避职责的情况。可以用于讽刺那些只顾自己利益而不关心民众福祉的官员,或者指责那些不敢承担责任的人。
故事起源
- 吏遯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官员,他的职责是管理一座桥。有一天,桥的一部分坍塌了,导致交通堵塞,人们无法通过。官员看到这个情况后,却选择逃避责任,不去修复桥梁,而是选择了避开这个问题。这个故事流传下来,成为了形容官员逃避责任的成语。
成语结构
- 吏遯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动词是遯,宾语是吏。
例句
- 1. 这位官员面对严重的问题却吏遯了,完全不管不问。2. 官员应该勇于担当,而不是吏遯逃避困难。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吏遯的发音与“离顿”进行联想,离顿的意思是避开或逃避,有助于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成语来进一步扩展对吏遯的理解,例如“官逼民反”、“官官相护”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这位老师吏遯了,没有批改我们的作业。初中生:政府官员应该勇于担当,而不是吏遯逃避困难。高中生:那位企业的总经理面对危机时选择了吏遯,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