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狂伧在词典中的解释
kuángchen

狂伧

拼音kuáng chen

注音ㄎㄨㄤˊ ㄔㄣ

繁体

基本解释

  • 狂妄粗鄙。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西湖主》:“多言者洩其事於王妃,妃展巾抵地,大駡狂傖。”

基本含义

  • 形容人行为狂傲、嚣张。

详细解释

  • 狂伧是指人的行为态度狂傲、嚣张,不顾他人感受,自以为是。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自负、目中无人的人。

使用场景

  • 狂伧一词常用于描述那些傲慢自大、不顾他人感受的人。它可以用于形容某人在权力、地位或成就方面表现出的傲慢态度,也可以用于形容某人在言行举止中显示出的目中无人的态度。

故事起源

  • 狂伧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秋水》一章中。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在这一章中讲述了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人物狂傲自大,不顾他人感受,最终导致自己的失败。这个故事成为了后来形成狂伧这个成语的来源。

成语结构

  • 狂伧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狂”表示疯狂、狂妄,“伧”表示傲慢、自大。

例句

  • 1. 他对自己的成就非常狂伧,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优秀。2. 这个领导太狂伧了,从不听取他人的建议。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狂伧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疯狂地自吹自擂,嚣张地站在众人面前,这样就能够联想到狂伧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如果想进一步学习成语,可以学习与狂伧意思相近的成语,如“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他在班上总是狂伧地说自己是最聪明的。初中生:那个学生因为成绩好而变得狂伧自大。高中生:他在比赛中表现出狂伧的态度,最终导致失败。大学生:有些富二代因为家庭背景而狂伧地对待别人。成年人:他的狂伧态度让他失去了很多朋友。

拆字解意

狂伧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