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帖
拼音shuì tiē
注音ㄕㄨㄟˋ ㄊㄧㄝ
繁体
基本解释
旧时官府给予纳税人的纳税凭证。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一:“予里有僧寺曰 南华 ,藏 杨 李 二氏税帖,今尚无恙。予观 行密 所徵产钱,较之 李氏 轻数倍。”
基本含义
- 指由政府部门发放的纳税凭证,也用来比喻明显的证据或者有力的证明。
详细解释
- 成语“税帖”源自古代中国的税收制度。古代的税收征收方式是通过发放税帖来确认纳税人的纳税情况。税帖是由政府部门发放的凭证,标志着纳税人已经按时纳税。因此,“税帖”成为了明确纳税人履行义务的有力证明。在现代汉语中,“税帖”常常被用来比喻明显的证据或者有力的证明。
使用场景
-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可以使用“税帖”来形容一个明确、有力的证据或者证明。比如,当我们需要证明某人的无辜或者某事的真实性时,可以说“这份文件是他的税帖,证明了他的清白”。
故事起源
- 成语“税帖”的故事起源比较模糊,目前尚无相关传说或故事可以追溯到成语的起源。但是,由于古代税收制度的存在,使得“税帖”成为了一个常见的词语,并逐渐演变为一个成语。
成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
例句
- 1. 他提供了一份详尽的报告作为税帖,证明了他的研究成果。2. 这份合同是我们合作的税帖,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权益。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记忆成语“税帖”。可以想象自己收到一张由政府部门发放的税收凭证,上面写着“税帖”,并且想象这张税帖是你纳税的有力证明。这样的联想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税帖”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和词语,如“税源”、“纳税”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词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妈妈给了我一张票子,说这是我去买零食的税帖。2. 初中生:老师要求我们写一篇作文,必须有税帖来支持我们的观点。3. 高中生:这本书上的引用是我的税帖,可以证明我对这个问题有深入的研究。4. 大学生:我在实习期间收集了大量的数据作为税帖,证明了我的研究成果。5. 成年人:这份合同是我们合作的税帖,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