郐下无讥
拼音kuài xià wú jī
注音
繁体
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
- kuài xià wú jī ㄎㄨㄞˋ ㄒㄧㄚˋ ㄨˊ ㄐㄧ
郐下无讥(鄶下無譏)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吴公子札 来聘……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鄶》以下无讥焉。” 杜预 注:“《鄶》第十三,《曹》第十四。言 季子 闻此二国歌,不復讥论之,以其微也。”后以“鄶下无讥”言其微不足道。 清 陈田 《明诗纪事辛籤·曹学佺》:“ 陈大樽 《明诗选》於 万历 以下,如 汤义仍 、 曹能始 不愧作者,概置之 鄶 下无讥之列,此则大误。”亦省称“ 鄶下 ”。 姚华 《曲海一勺·原乐》:“等诸 鄶 下,尚存旧国之风:即愧 卢 前,不废当时之体。”
基本含义
- 指一个人的品德高尚,不受人诽谤和中伤。
详细解释
- 郐下,古代一个地名,相传是一个风俗淳朴、人民纯朴守信的地方。无讥,没有人诽谤中伤。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的品德高尚,不受人诽谤和中伤,意味着他的言行举止无可指摘。
使用场景
- 常用于赞美一个人的品德高尚,无可挑剔的场合。可以用来形容那些为人正直、品行端正的人。
故事起源
- 《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一个故事。郐下是一个古代小国,国君李斯非常仁慈和贤明,治理国家有方。有一次,李斯在郐下修建宫殿,由于建筑过程中的一处错误,被人诽谤说他贪污腐败。然而,当国君李斯得知后,没有责备任何人,而是亲自前去查看并纠正错误。最终,郐下的人们看到了国君的正直和品德高尚,开始称赞他。这个故事由此衍生出了成语“郐下无讥”。
成语结构
- 形容词+副词+否定词+动词
例句
- 1. 他的品德高尚,郐下无讥。2. 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郐下无讥的人,深受大家的尊重和喜爱。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郐下无讥”与“品德高尚、无可挑剔”等词语进行联系,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品德高尚和正直相关的成语,如“德高望重”、“廉洁奉公”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常常告诉我们要做一个郐下无讥的人,不说谎、不欺负别人。2. 初中生:他平时品行端正,从不参与任何不正当的活动,真是一个郐下无讥的好学生。3. 高中生:在评选学生干部时,我们应该选择那些郐下无讥,能够公正执行职责的同学担任重要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