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日三公
拼音wǔ rì sān gōng
注音ㄨˇ ㄖㄧˋ ㄙㄢ ㄍㄨㄙ
繁体
基本解释
马的异名。 晋 葛洪 《抱朴子·登涉》:“午日称三公者,马也。”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兽畜·马》:“午日三公:《抱朴子》,山中午日称三公者,马也。”
基本含义
- 指在公共场合或集体活动中,自行其是、不服从组织和纪律的人。
详细解释
- 午日三公源自明代朱权的《朱权杂说》:“午时天下三公,官人不在,是午日三公。”其中,“午时”指的是中午时分,而“三公”指的是指官员,即指官员在午时不在办公场所,不履行职责,不服从组织和纪律的行为。
使用场景
- 用来形容在集体活动中,个人不遵守规定,不服从组织和纪律的行为。常用于批评、讽刺或警示他人。
故事起源
- 午日三公的起源与明代官员朱权有关。据说,朱权曾在一次午时不在办公场所,被人发现后,他解释说:“午时天下三公,官人不在,是午日三公。”这句话被后人引用,并形成了成语。
成语结构
- 主语+动词+宾语
例句
- 1. 他在会议上不遵守纪律,总是午日三公。2. 这个团队中有人午日三公,导致工作进展缓慢。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成语“午日三公”。可以想象一个官员在中午时分不在办公室,自行其是、不履行职责的场景,从而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明代的官员制度和朱权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他与纪律、组织等相关的成语,如“纪律严明”、“组织纪律”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总是午日三公,不按时完成作业。2. 初中生:他在球队训练时午日三公,经常迟到或早退。3. 高中生:有些学生考试时午日三公,作弊行为屡禁不止。4. 大学生:有些同学在社团活动中午日三公,不履行职责,影响了整个团队的工作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