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效应
拼音liú yán xiào yì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流言效应 -简介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流言对个人心理与行为造成的消极影响现象,称之为流言效应。
这种效应的影响很大,《战国策》中的一则故事很能说明它。有一个和曾参同姓名者杀了人,有人去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曾母不信;过会儿,又有人去给她讲曾参杀人,曾母还是不信;第三次来人讲曾参杀人,曾母却相信了。这则故事表明,由于听到屡次相同的来自不同人的讯息,往往听者会信以为真。G·奥尔波特等人对此也作过实验研究,他们发现口头传播流言后,其内容会发生明显的歪曲。一般来说,流言呈S型传播,先是缓慢传播,后来不断加快,当达到高潮时(多数人皆知时)又变得缓慢起来。
影响
一是与人们有重要关系的事上会产生流言效应。据G·奥尔波特研究,在下列三种情况下最易产生流言及其效应。(1)在缺乏可靠信息时。人们在弄不清事实真相时,容易去传播流言,以显示自己比人家能干。(2)在不安与忧虑时。人们心理普遍不踏实时,最易风吹草动,在“非典”期间,流言传播最快、最盛,以致米醋、板蓝根成倍成倍地涨价,涨得令人难以置信。(3)在社会处于危机状态时。由于人们的恐怖感与紧张感,对一些危及生命安全的事,极易成为流言加以传播,如地震、灾荒、疾病流行等。
二是与社会重心人物有关。社会上的一些名流、歌星、模特等极易被绯闻所缠绕,流言也会被传播开来,使得他们心里难受、行为难堪。这里所讲的名流、名人、歌星等是相对而言的,只要在一定区域内,这种有重心地位的人都有可能被流言所影响。这主要是人们为了茶饭后的消遣,以便消磨时间;也有的是这些名流们自己为了迅速扩大知名度而有意编造的谣言,尔后被变成流言,从而伤害了自己的尊严;也有的是长舌妇惹事生非的,从而变为流言传播,伤及无辜。
三是流言主要是认知偏差造成的。它与谣言还有些本质不同。谣言是恶意捏造、散布的假消息,而流言尽管也是假消息,但它只是一种以讹传讹的毫无根据的相互传播的假信息,它不是故意的,无直接攻击目标,只是在这种不负责任的传播过程中伤害了无辜。但在传播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受到了对流言内容的是否感兴趣、记忆是否好、语言表达能力是否强、个性是否具有夸张等特点的影响。如果对流言感兴趣、有好奇心、记忆力又差、语言表达能力也差,而且对感兴趣的流言内容又好夸张,那么,流言必然是传播快、传得离奇、荒诞,直到最后面目全非。
学校需加以重视
首先,学校教师自己不要参与流言传播,同时还要教育学生不要传播流言。减少流言就可以减少流言效应。让流言在学校中无藏身之地。
其次,学校教师要拒绝绯闻,不要成为绯闻中的人物。因为,学校教师与异性之间的接触总会有一些,也会得罪一些人,如果稍不注意,稍为与异性亲近一点,就会被认为有微妙关系,就会被渲染成男女绯闻。因此,一定要小心提防,谨守规范。如已被流言所困者,最好抱着“清者自清”的态度,走自己所应走之路,不被流言所左右,否则,一味解释只会助长流言传播者的猎奇乐趣,流言效应的消极作用就会更大。
第三,学校教师要正确对待长舌妇式的人。流言多数是长舌妇式的人传播的。这种人喜欢把话传来传去,不会对传来的话作出客观判断,也不会去思考把话传来传去有什么危害,而只知道一个劲地传递,有时甚至还添油加醋,夸大事实,以致越传越离奇。对这号人如果能避免接触的,尽量避免。如无法避免的,也要表明态度,甚至批评教育。即使不在流言传播时,与这号人也要少交往,决不主动交往,交往时也要保持冷静,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要坦荡、正直,对他人的流言不听、不信、不传,对自己的流言反应要冷淡,无须作答与评价。但也要防止“沉默就是事实”的错误判断。如果流言过甚时,必要时还须作出反抗。古言云: “千人所指,不病而死”。流言可畏矣!
基本含义
- 流言效应指的是人们在没有经过核实的情况下,基于传闻或谣言而相信某种信息,并将其传播开来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导致信息的误传和误解,甚至对个人、团体或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详细解释
- 流言效应是一种心理现象,人们在面对未经证实的信息时,往往会更容易相信并传播这些信息。这种现象源于人类的社交本能和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流言效应的传播速度很快,且很难被控制,因此经常会导致谣言的扩散和误导。
使用场景
- 流言效应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特别是在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下。在网络上,不经思考地相信和传播谣言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此外,流言效应也经常在政治、娱乐和社会事件中出现,对舆论和公众情绪产生影响。
故事起源
- 流言效应这个成语的起源并没有特定的故事,它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而形成的。随着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流言效应的现象变得更加普遍和突出。
成语结构
- 流言效应由两个词语组成,流言和效应。流言指的是没有经过核实的传闻和谣言,效应指的是人们基于这些传闻和谣言而产生的行为和影响。
例句
- 1. 最近有关明星的流言又开始传播了,我们要保持冷静,不要轻易相信。2. 这个谣言已经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传播,显示了流言效应的力量。3. 不要随意传播消息,以免引发流言效应,给他人带来困扰和伤害。
记忆技巧
- 记忆成语“流言效应”可以使用以下技巧:1. 将“流言”和“效应”两个词分别记忆,并理解它们的基本含义。2. 将成语与实际生活中的谣言传播现象联系起来,加深对成语含义的理解。3. 创造一些与流言效应相关的场景或故事,以帮助记忆和理解。
延伸学习
- 要进一步学习和了解流言效应,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1. 研究心理学和传播学领域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深入了解流言效应的原因和影响。2. 学习谣言辨别和信息核实的技巧,提高自己对信息的判断能力。3. 关注当前社会和网络中的流言传播现象,了解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听到了一个关于新同学的流言,但我知道不可以轻易相信。2. 初中生:我的朋友们经常在社交媒体上传播流言,我觉得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3. 高中生:我们应该对政治谣言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流言效应带来的影响。希望以上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全面了解和记忆“流言效应”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