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广州骑楼在词典中的解释
guǎngzhōulóu

广州骑楼

拼音guǎng zhōu qí lóu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 广州骑楼 - 简介

    由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现,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广州骑楼的特点是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面是骑楼,下面一边向街敞开,另一边是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选购商品,楼上一般住人。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骑楼内的店铺可以借用柱廊空间,便于敞开铺面、陈列商品以招徕顾客。广州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最为壮观。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代表。

    广州骑楼 - 特色

    广州骑楼的结构共分三段:下段为约宽为4米的走廊列柱、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口或山花;沿街的一面在各层窗台以下的墙面或檐口窗楣处大多都有丰富的装饰花纹或浅浮雕。依建筑风格,广州骑楼又可分为西关骑楼和东山骑楼两个流派。

    西关骑楼是早期骑楼的代表,外观主要采取巴洛克风格的装饰,山花和楼身的设计大多直接具有古罗马的装饰特征,如罗马柱、卷曲花纹等,但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比如墙体多是中式清水砖材料。其中最具中式建筑特色的是在西关大屋中常见的满洲窗———由一块块细小的彩色玻璃组合而成的方形窗。顶部的山花挑檐也做成中国特色的柔和的拱形顶。

    东山骑楼形成年代比西关骑楼略晚,更趋于现代化,也更加简洁。比如说罗马柱变为简单的方柱、圆柱,细石米墙代替了清水砖墙,几何图案增多等等。山花挑檐是东山骑楼最为独特之处,在正面墙挑出拱形雨篷,美观而且实用。

    各种风格的骑楼有:

    仿哥特式 例子:爱群大厦、北京路新华书店。

    南洋式 例子:文明路186号。

    古罗马券廊式 例子:新华大酒店。

    仿巴洛克式 例子:万福路114号。

    中国传统式 例子:德政南路139号,在南华路、同福路、万福路、德政路、广州起义路等也有少数剩余。

    现代式 现代式骑楼大多建于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在各个方面都与传统的骑楼有很大差别,显得简洁明快、趋于实用主义。

    广州骑楼 - 起源和发展

    关于广州骑楼的来源,学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骑楼是越族先民“干栏”建筑的遗韵,根据岭南地区湿热多雨的气候,结合商业经营的需要发展而来。另一种说法认为骑楼是广东人将西方建筑和岭南建筑结合的产物。更有观点认为,“广州“十三行”的商业建筑已经可以说是近代骑楼建筑的雏型,广州是中国近代骑楼街的发祥地”

    骑楼被作为正式的名称,最早出现在1912年国民政府为治理广州市所颁布的“取缔建筑章程和施行细则”中细则的第十四、十五条款中

    1918年,广州设立市政公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的商业骑楼街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特色,商业繁华地段逐步形成了骑楼街风貌,如永汉路(今北京路)、太平南(今人民南)、惠爱路(今中山四路)以及长堤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二十世纪70年代,广州城市建设发展速度较慢,城市基本维持旧有格局,商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骑楼建设大大减少。这一时期建设的骑楼街主要有越华路和豪贤路。这个时期的骑楼街建筑在体量、风格和街道功能方面都与上世纪20至40年代的骑楼街有明显差异:沿街建筑多为住宅,首层为商店,商业功能较弱,服务范围仅限于街坊;建筑多为7—9层(22—30米),街道空间更为狭窄压抑;建筑保留了骑楼的形式,但以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取代了传统骑楼的“洋式店面”,立面基本无装饰,沿街建筑整齐划一,街道景观比较单一。

    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广州市经济迅猛发展,城市不断扩张,交通量大大增加,老城区面临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改造。这一时期广州基本没有兴建新的完整的骑楼街,而是在一些原有骑楼街的更新改造过程中拆除旧骑楼,建设新骑楼。但由于不是整条街道实施整体改造,在一些路段形成了新老骑楼交错并列的景象,如万福路、大南路、龙津路、长堤大马路等。此外,老城区道路的拓宽改造也对一些骑楼街造成了破坏,如人民路高架桥的建设对人民中路、人民南路骑楼街风貌的影响;解放路、中山路拓宽和人民桥、内环路的建设拆除了解放路、中山五路、中山六路、六二三路和洪福路的传统骑楼街。

    广州骑楼 - 现状和保护

    广州骑楼 - 广州

    从二十世纪90年代起,广州骑楼开始遭到拆迁的厄运。1990年代初,广州沿中山路修建地铁一号线,引入开发商沿线发展物业,骑楼成为建设阻碍,开始被拆迁。典型事件是六二三路、中山路、人民路、解放路等骑楼街的拆除和破坏。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广州骑楼作为岭南建筑文化特色受到关注,保护广州骑楼的呼声开始响起。1998年6月12日通过的《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提出:“在名城内,文物古迹比较集中的区域,或比较完整地体现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镇、村寨、风景名胜,应当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广州市城市规划审批技术标准与准则》中第7节对各种骑楼建筑的保护、更新、改造和新建作出了明确规定。

    广州市区内现存的骑楼街总计有36条,长度达20多公里,集中分布在老街区约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如荔湾区的人民路、上下九、第十甫路、长寿路、恩宁路、龙津路、长堤;东山区的文明路、德政路、豪贤路、文德路、东华东路和东华西路;越秀区的北京路、大南路、一德路、起义路、海珠路等。此外,海珠区的同福路、南华东、南华中、南华西也有一部分。

    《广州市骑楼街保护与开发规划》将广州市现存骑楼划分为三大片区,即广州市骑楼街保护和开发的总体格局:以人民南—长堤一带市级商业中心为核心的“骑楼风貌区”;以第十甫路—上下九一带市级商业中心为核心的“西片骑楼街区”;以北京路—中山路一带市级商业中心为核心的“东片骑楼街区”。然后分为“核心保护段”、“重点改造段”、“风貌协调段”及“建设开发段”4种类型,不同类型将采取不同的保护、改造方针和措施。

    广州骑楼 - 香港

    位于旺角上海街一列战前广州式骑楼建筑 旺角

    广州式骑楼建筑见证了香港的历史和文化风貌,在市建局的行动区范围内及其周边地区,共有73幢战前广州式骑楼建筑,其中7幢位于重建项目范围内,已经获得保育;另10幢获古物咨询委员会列为一级历史建筑,亦已纳入保育策略内。余下56幢广州式骑楼建筑,大部分均不属于获评级的历史建筑;市建局委托专家作的研究后,10幢广州式骑楼建筑属第1类别具有显著文物价值、16幢属第2类别具有高度文物价值、12幢属第3类别具有中度文物价值和18幢属第4类别文物价值不高。

    湾仔

    市建局与嘉华国际合作的湾仔嘉荟轩,当中的商场“J Senses”位于庄士敦道60-66号,是由四幢历史悠久相连阳台长廊式的建筑组成,包括建于1888年的“和昌大押”,原属裕泰兴创办人罗肇唐,2003年由市建局以2,500多万港元购入,作为文物保护项目。

基本含义

  • 指广州特有的一种建筑风格,即在房屋的第二层或更高层设置的连廊,通常用于商业用途。

详细解释

  • 广州骑楼是广州独特的建筑风格,起源于19世纪中叶。它是一种在房屋的第二层或更高层设置的连廊,可以用来连接各个建筑物,形成一个连续的走廊。广州骑楼通常采用木质结构,上面覆盖着瓦片或彩色玻璃,具有独特的装饰性和实用性。它不仅提供了行人的通行便利,也为商业活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空间,让商店可以在连廊上设置摊位或展示商品。

使用场景

  • 广州骑楼的使用场景非常广泛。它可以在繁忙的商业街道上见到,商店、餐馆、咖啡馆等都可以利用骑楼提供的空间进行经营。此外,广州骑楼也成为了广州城市风貌的一部分,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

故事起源

  • 广州骑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广州是一个繁忙的商业城市,人们为了解决交通和商业活动的问题,开始在建筑物的第二层或更高层设置连廊,形成了广州特有的骑楼风格。

成语结构

  • 广州骑楼是一个由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广州是地名,骑楼是具体的建筑物。

例句

  • 1. 我们去广州旅游,一定要去看看那些古老的广州骑楼。2. 广州骑楼是广州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许多游客。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广州骑楼的图片与其含义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将广州骑楼的独特建筑风格和用途形象化,便于记忆。

延伸学习

  • 如果对广州骑楼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广州的历史和文化。还可以学习其他中国城市的特色建筑,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喜欢去广州看漂亮的骑楼。2. 初中生:广州骑楼是广州的一大特色,吸引了很多游客。3. 高中生:广州骑楼的建筑风格非常独特,是广州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4. 大学生:我在广州读大学,每天都可以在广州骑楼上看到不同的商店和餐馆。5. 成年人:广州骑楼是广州的一张名片,展示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拆字解意

广州骑楼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