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综合征
拼音yàn xué zòng hé zhēng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厌学综合征是指放完假后,学生对回学校上课产生恐惧、抗拒或者由此引发身体的不适,专家解释,这些“症状”一般会持续两周,在此期间,妈妈们不要过多责怪,而需要耐心地帮助孩子慢慢地调整好状态。
每当放完假,总会有不少学生对回学校上课产生恐惧、抗拒或者由此引发身体的不适,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厌学综合征’,属于一种情绪障碍,年纪越小症状表现得越明显。
症状
躯体症状:头晕头疼、心慌心悸、失眠不安、嗜睡、恶心、腹痛、疲倦、食欲不振、眼睛不适、耳鸣、对声音敏感等。
情绪表现:喜怒无常、心慌意乱、脾气渐长、不爱搭理人、爱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等。原因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多是由于假期过于集中,让学生生活懒散无规律。假期后,作息时间又要恢复到规律的状态,失去这种“自由”,心里自然不愿意。亦有的孩子会担心课业繁重,怕自己承担不了,从而缺乏自信而畏学;更有许多新入学的“小皇帝”不知如何与同学相处,这些都有可能使学生心生焦虑情绪,害怕上学。
孩子的“厌学综合征”有轻有重。对问题轻的,家长一般不会太重视,缺乏和孩子的沟通和对孩子的鼓励,因此容易忽略孩子的心理状况,导致孩子在开学时没有立刻‘热’起来,学习效率不高。因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孩子的厌学心理可能逐渐变得严重起来;对症状重的,家长容易只关注孩子的身体症状,被孩子身体的不舒服所蒙蔽,没有体察到身体问题是来源于心理问题。当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差,心理素质比较脆弱时,就要警惕他可能会出现厌学综合征,及早干预。[
基本含义
- 指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学习内容感到厌烦的心理状态。
详细解释
- 厌学综合征是指学生对学习产生疲劳、无法集中精力、缺乏学习动力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能由于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学习内容的枯燥或者对学习的压力等原因而产生。
使用场景
- 该成语可以用于描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厌烦、疲劳和缺乏学习动力的心理状态。它可以用于教育领域的讨论、心理学研究以及家庭教育中的引导和辅导。
故事起源
- 暂无相关故事起源。
成语结构
- 该成语由“厌学”、“综合”和“综合征”三个词组成。
例句
- 1. 小明最近得了厌学综合征,对学习毫无兴趣。2. 这种厌学综合征可能是由于学习内容的单调和枯燥所导致的。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联系起来,例如描述学生在面对某一门学科时产生厌烦和疲劳的情景,以帮助记忆该成语。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教育心理学书籍或者参加学习方法和心理调适的培训来进一步了解和解决厌学综合征的问题。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感觉到自己有厌学综合征,每次看到数学题就觉得头疼。2. 初中生:最近我对英语课产生了厌学综合征,完全提不起学习的兴趣。3. 高中生:考试压力大,有时候会出现厌学综合征,觉得学习一点意义都没有。